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孝敬父母 [复制链接]

1#

小时候有着父母的管束得不到自由因此我们好处处忤逆他们,那时盼望长大脱离他们的束缚。长大后父母也已经年老,我们又对他们的某些行为深感无奈,此时对他们的忤逆就变成了迁就。曾几何时我们好好孝敬过父母,他们对我们的爱比山高比海深,可我们又回报过什么。“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不要当父母不在时再责备自己没能好好的孝敬他们。就让我们在此时多尽一份孝心,多付出一份真情。

分享 转发
TOP
2#

中國文化之孝道,道通古今,博于中外,千年傳承間,一孝縱橫于長城內外,名揚于五湖四海,施教于芸芸衆生,皆有孝道所使。中國文化之孝道,既有修身齊家之小孝,又有治企安邦之中孝,更有治國平天下之大孝,放眼于古今,國泰民安之時小孝守家,中孝興商,大孝治國;民生動蕩之時,小孝保家,中孝複商,大孝立國。達人達己,士人濟世,大忠大孝,天下皆孝,一種輪回不變的孝道,塑造了典型的中華大丈夫的完整形象,造就了中華民族以孝爲先的博衆情懷。

孝道文化在千年的醞釀中,既有了曆史的厚重感,又有了時代的階級感,也有了人間的親情觀,還有了民族的使命感和向心力。千百年來,民衆以言行捍衛孝道,國家以法度保證孝道,孝道成爲了中華民族傳承的一道血脈。

孝道文化蕩漾千年,凡有孝子,家庭必然和睦,老有所終,幼有所教,犬馬皆能有養;凡有孝子,市井必定繁華,人有所需,物有所用,車馬暢行千裏而無阻;凡有孝子,天下必會太平,國中無國,民生祥和,四海之內皆爲親鄰。

孝道文化流傳百世,凡有孝子,內修法度,安其家;外修法度,興其市,安其民,保其國。家有孝子,家和萬事興。市有孝子,生意興隆百業興;國有孝子,國泰民安天下興。

孝道文化延續至今,凡有孝子,以孝爲先。世界大同,好男兒志在四方,成家立業,贍養父母,教子成龍,育女成鳳,也爲孝。感恩養育我們的父母,感謝教育我們的老師,感激幫助我們的朋友,感謝陪伴我們的愛人,感謝讓我們理解生命的路人,感謝讓我們快樂的世界,記得去回報他們這就是孝。

孝並無大與小之分,高與低之別。天下安定,人民必然休養生息,發展生産;天下動蕩,天下孝子自當揭竿而起,以大忠爲孝,平定天下。以人觀人,以家觀家,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道法自然,孝只是在不同時代和內外環境之間而變幻,孝道禮儀也成爲中華禮儀之邦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種民族修養,一種文化境界,一種文明素質,一種治國理念,一種安民思想,一種大丈夫精神,一種做人品格,一種待客禮儀,一種內化力量。

中國文化之孝道與一般意義上的孝有非常大的區別,並不是單純的以孝待父母,待別人。中國文化之孝道,是一種健全文化系統,是一個完整的道德體系,是一種獨到管理體制,它有深厚的文化積澱,千年的文明進化,豐富的民族元素,完整的發展過程,嚴密的學術體系,濃厚的社會氛圍。所以外人學孝,自然是毛之而已,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中國文化之孝道,傳承中外是和諧的傾向,崇高的文化自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不過學習要注重內涵才能掌握,否則會是誤導。

外人學習中國文化基礎不夠,免不了誤學誤解,但其精神追求是不容懷疑的。而今的中國人又是一種什麽民族觀?文化觀?發展觀了? 到今天爲止批判中國文化的中國人實在太多,太多了,什麽樣的人都有。對待任何一種文化文明都沒有去批判的權利,一種文化的形成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一部分人到一群人;一個集體到一個組織;一個階級到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到一個社會。一種文化不同層面的演變過程,一種言行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如同一個社會當中一個人的發展是不能單純的去否定的。文化與社會是相輔相成,相應形成的。不能否定一個社會就無法否定與之對應的文化。社會是一個矛盾體,而文化也是一個矛盾體,自古就有百家爭鳴,激進派和守舊派, 東西方的文化對抗比比皆是,但這些並不完全是進步和落後文化的抗爭,其實是曆史上不同階級立場或不同制度形式的抗爭表現爲文化的對抗,階級有進步和落後但文化沒有,文化還是統一于一個社會之中。社會發展,多元文化的縱橫發展趨勢就是證明。

作爲中國人,對待自己的文化,更是慎之又慎,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母系文化,現代文化是子系文化。確實有些文化元素不適宜現在的發展,文化本身也在進化和演變,有些被時代淡化這也是規律,推陳是爲新,有舊才有新,有循環才有發展,但絕不是簡單的進步和落後。理解自己的文化,也要慎之又慎。如果沒有理解而妄自評論這是不負責任的,五千年的文化傳承至今,不只是一個數字的概念,理解中國文化在只字片語之間,那就“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了。

任何東西都是在選擇之間,所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悟懂了中國文化,就學會了如何取舍,學會了是選擇魚還是熊掌,而不是說魚有什麽弊端而熊掌又有什麽益處了。存在即爲必然,選擇才是偶然。中國文化之孝道,以孝修身,以孝爲人,以孝齊家,以孝立業,以孝治國,以孝安天下。

TOP
3#

人生于世,长于世,源于父母。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教给我们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辛勤养育之恩,终生难以回报。所以说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父母儿女亲情,是人类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形成的基础情感,也是今后各种品德形成的基本前提。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说明孝亲敬老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最美好的道德。如果人类应该友爱,那么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谈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试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呢?那么,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谁又相信他能够无私奉献、报效祖国呢?

TOP
4#

有句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我们人类各种美好品德中最为重要和占第一位的品德。它是做儿女的必做的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就一直具有这种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古代埋儿奉母,弃官寻母的故事,足以让人们唏嘘不已,而当今捐肾救母,退学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们感动万分。不一样的时代,演绎着相同的主题,那就是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其实,今天,对我们来说,孝敬父母,回报父母,不必像上面所说的那样,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我们只要在平时多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就完全可以尽到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之心  
TOP
5#

钱穆:无违为孝,乃为懿子一人言之。不违礼为孝,乃为天下万世一切人言之。其父果贤,子不违,仍是不违礼。

钱穆:子女常以谨慎持身,使父母唯以其疾病为忧,言他无可忧。

钱穆:若徒知养而不敬,则无以别于养犬马。何孝之可言?

钱穆:孝子侍奉父母,以能和颜悦色为难。人之面色,即其内心之真情流露,色难仍是心难。

《论语》对“孝”的行为表现做了一定的说明。其中比较核心的问题之一是顺从与谏争的问题。孔子对此有所澄清,其基本的意思是:“孝”不能等同于弟子劳动、老师享受这样一种行动格局。孔子的理想不是把弟子、儿子培养成一种工具(因为“君子不器”),不在于长辈以一种物质性的功利性的方式来处理“老”与“子”的关系。老师专门享受弟子的供养就是一种单向性的、功利性的、强迫性的规范。“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在孔子看来,“孝”的行动选择确实从表面上看来让人感到迷惑,但其实是有价值准则的。这个价值准则就是相互在精神生活上的帮助,互相都能达到理想的人格的完善。

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里是说不违父母的价值判断吗?非也。是说在不违己志的情况下,行动上可以表现得更好些。曾子问孔子,“孝”是不是就等于“从父之令”,缺乏自己的独立意志和价值的准则呢?孔子的回答是:“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在“孝”之上还有另一个道德的准则“义”。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义”的原则是超越了君臣、父子的伦理关系的,或者说“义”不是由这一伦理关系的某一个主体规定的维护自我主体利益的强势话语。《荀子·子道篇》记载了同样的一段话。鲁哀公问孔子同样一个问题。子贡认为“子从父命”就是孝。孔子说子贡是“小人”。孔子指出“子从父”不能说子“孝”,臣从君,也不能说是臣“贞”。孔子说:“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孝”是子对为什么要从“父之令”的审慎的把握。这种把握包括认识论的内涵,也包括价值论的内涵。“孝”由此就成为“子”依据一种更高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准则,根据一定的认识论方法处理与“父”的关系的一种德性。在这种解释思路下,“孝”不是无原则的服从,“孝”是学道的表现和成就,是对自己内心最高价值准则的服从。“孝”不是对父母和上级的单向的义务。如此看来,第二种交互性的解释可能更符合孔子的思想。

TOP
6#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中有这么一段: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

我想府吏的默无声是一种无声的反抗,但是在孝文化的前提下,他最终妥协了,这是孝文化发展的一个弊端,为了父母而抛弃自己的结发妻,父母的话就是一切,与现代的孝的范围有一定的差别。

TOP
7#

孝  中国社会最根本的礼教标准,古代社会上至国家帝王下至人民百姓都把孝看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道德标准,百行万善孝为首 当知孝字是根源。在他们的一言一行细小中都可以看到,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它是封建专制主义的社会基础和思想核心,在中国根深蒂固影响深远,我国现行法律中把孝敬、赡养父母写入其中作为公民的基本义务,社会道德把孝敬父母看成做为人的基本特征,不孝父母者被人们看是成禽兽不如的人。《百孝经》中这样写到“羔羊跪乳尚知孝 乌鸦反哺孝亲颜 为人若是不知孝 不如禽兽实可怜”。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