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学生礼仪失范的原因分析 [复制链接]

1#
1.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缺位礼仪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准则,虽然其也包括了思想意识方面的内容,


比如礼仪知识、尊重他人的观念等,这些都需要达到一定的年龄才能从内心真正理解和领会但文明行为的教育却是可以从小进行的,而且这种行为习惯一旦习得也就很难改变。而我国的家庭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普遍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使得独生子女增多,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小孩,很多家长都将子女奉为掌上明珠,更出现了许多小皇帝小皇后。独生子女的成长较之多子女的家庭本身就缺少了分享、谦让、关爱他人等体验,不少家长更是对子女过分溺爱,对于子女的生活条件关心的多,更多的关注于对物质需求的满足,对于其人格完善关心的少。另外,由于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望子成望女成凤心切,更多的关注于子女的学习成绩,对于礼仪教育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错失了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机。


应试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对于礼仪教育的缺失也是造成学生礼仪失范的重要原因。


尽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就提出了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但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虽然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实行扩招,高等教育从过去的旧时王谢堂前燕的精英教育开始转变为了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大众教育,越来越多的学生


走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但这只不过将过去的能否上大学式的应试教育变成了能否上重


点大学”,更将学生本应在高考时感受到的竞争压力提前到中考乃至小学升初中阶段,因为只有考上重点初中,才更有可能考上重点高中,考上重点大学。这就使得应试教育进一步下移


和提前,在对于青少年进行人格养成和礼仪教育的关键阶段,学校更多的把精力放在提高学生


的应试成绩上,从而进一步延误了礼仪教育的时机。在走入大学后,莘莘学子经过十多年寒苦读之后,认为终于可以放松一下,很多学生不能适应从中学的逼我学主动学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误以为大学只是中学阶段的简单延续,满足于考试成绩的及格,忽视了对自己人格的完善和修养的提高。等到了高年级则更多的把时间花在考四六级、考研、求职等现实目标,对于礼仪修养更是无暇顾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