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关于“义”的一点看法 [复制链接]

1#
五行:木火水金土。孟子以“仁义礼智信”对应五行。荀子在《非十二子》中批判思孟“五行”思想,据出土的楚简,有学者认为五行应是指仁义礼智信。唐代孔颖达注十三经时亦认为,荀子所说的“五行”是指“仁义礼智信”。

[em01][em05]
分享 转发
TOP
2#

朱子曰:“仁者,爱之理。”仁之状,柔也。柔则不可自持,须待刚为之断。柔父母之爱子也,必为之求严师以教导之。仁者优柔寡断,该决不决,则仁之过矣。孔子曰:“过犹不及”,过与不及,则恶也。朱子曰:“爱之理本善,过则恶矣。”爱之行也,不为节制,则流于恶。《大学》曰:“止于至善”。《中庸》曰“中者,天地之道”。唯得其“中”乃能止于善而无所偏颇。有偏颇即流于恶。理本善的终归于恶,在不继继为善。张子曰:“继之者善”。继者,以中为继也。以“中正”为继之之道,则无不善;以“过与不及”为继之之道,则无不入于恶。恶而不知反,则恶之行盈天下。老子曰:“恶居下流”何也?居下则天下之恶皆归之。犹桀纣未必如史书所论之恶,为其开恶之端,故天下皆以恶归之。恶之端一开,则恶之事必至。故学者当在于得中正之“断”。

TOP
3#

仁,木也,春也,生气也,生生不已之谓也。义,火也,夏也,盛也,止于至善之谓也。火主刚,刚则决断。仁之后是义,圣人之意岂不明哉。警后来者知理之至善无恶,然善之发也,有善有恶,唯在学者“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孔子曰:“克己复礼”孟子之集义所生之“浩然之气”,程子曰:“敬而不已”,朱子曰:“提撕”“敬”“克己复礼”,皆在于警醒学者知中正,“止于至善”勉而习之,操而存之,涵养之,直至“德盛仁熟”,犹孔子曰:“随心所欲不逾矩”达此境界则“心与理一”,我之诚体无不澄明,道德之本体无不朗现,天人合一,物我无隔阂,“惟天之命,于穆不已”。

[em01][em05]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