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唐名相治家教训的现代警示 [复制链接]

1#

人,谁都爱自己的子女,但要看怎样才是真正地关爱自己的子女。

《战国策》里《赵太后新用事》这篇文章,说的是赵太后疼爱自己的孩子长安君,不想让他到齐国做人支吃苦。而触龙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理由,说服了赵太后。这篇文章文虽浅近,意却甚远,可惜很少有文人父母者能静思其深意。古往今来因爱子纵子而最终害子者络绎不绝,因子孙不肖而使家败国亡者亦不在少数。以大唐为例,赫赫名相房玄龄,杜如晦,高季辅,李勣,狄仁杰,姚崇,宋璟等也概莫能外。

   提起大唐的“贞观之治”,人们不会忘记“房谋杜断”。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中记载了柳芳对房玄龄,杜如晦的评价:“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杜不言功,王、魏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英,卫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6373页)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房、杜的子孙后代不仅不能继承祖业,反因无功无德,骄纵不法而终致身败家亡。

  史载,房玄龄长子房遗直无德,次子房遗爱“尚太宗女高阳公主,拜驸马都尉,官至太府卿、散骑常侍。”最终,房遗爱与妻子高阳公主谋反,“遗爱伏诛,公主赐自尽,诸子配流岭表,”“遗直以父功特宥之,除名为庶人。停玄龄配享”(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467页)。杜如晦的长子杜构“袭爵,官至慈州刺史,坐弟荷谋逆,徙岭表而卒。”次子杜荷性暴诡不循法,以功臣子尚城阳公主,赐爵襄阳郡公,授尚乘奉御,“贞观中,与太子承乾谋反,坐斩”(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469页)。

  同样命运的还有高季辅。高季辅“子正业,仕至中书舍人,坐与上官仪善,配流岭外”(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073页)。

这一切被李绩看在眼里,其凄然不能释怀,临终之前对弟弟李弼说:“我自量必死,欲与汝一别耳,恐汝悲哭,诳言似差可,未须啼泣,听我约束。我见房玄龄、杜如晦、高季辅辛苦作得门户,亦望垂裕后昆,并遭痴儿破家荡尽。我有如许豚犬,将以付汝,汝可防察,有操行不伦、交游非类,急即打杀,然后奏知。”然李绩孙子李敬业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则天命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将兵三十万讨之,追削敬业祖、父官爵,剖坟斫棺,复本姓徐氏”,“绩诸子孙坐敬业诛杀,靡有遗胤,偶脱祸者,皆窜迹胡越”(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489——2493页)。

   前事不远,狄仁杰焉能不知?然狄仁杰忙于政事,疏于管教,终于再蹈覆辙。“仁杰尝为魏州刺史,人吏为立生祠。及去职,其子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颇贪婪,为人所恶,乃毁仁杰之祠。”狄仁杰的长子狄光嗣“开元七年,自汴州刺史转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坐赃贬州别驾卒”(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895页)。

  姚崇则是“纵其子光禄少卿彝、宗正少卿异广引宾客,受纳馈遗,由是为时所讥”(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025页)。

  宋璟除长子宋昇外,其余三子皆贪纵不法。“尚,其载又为人讼其赃,贬临海长史。其子华、衡,居官皆坐赃,相次流贬,”“浑在平原,重征一年庸调。做东畿采访使,又使河南尉杨朝宗影娶妻郑氏。郑氏......孀居有色,浑有妻,使朝宗聘而浑纳之”,“恕在剑南,有雒县令崔珪,恕之表兄,妻美,恕诱而私之,而贬珪官。又养刺客李晏。至九载,并为人所发,赃私各数万贯,”“兄弟尽善饮谑,俳优杂戏,衡最粗险,广平之风教,无复存矣”(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036页)。

  大唐的七位名相教育孩子皆以失败告终,教训是惨痛的,也是深刻的。七位名相德足以服天下,智足以安国家,然而却不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引起人们的深思:教育孩子是多么的艰难,教育好孩子是多么的不易!七位名相之子败家的表现虽然各异,但总结起来不外乎不学、不法、不仁,无德、无智、无能。他们位高而不知危,有权而不知险,仗恃祖荫,为所欲为,终触法网,遂至倾覆,为世人笑,被后人叹。这也是古代败家之子的共相。

  探究七位名相治家失败的原因,对现代社会的我们求学治家治国皆具有重要意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