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思想伦理体系,孔子的仁学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在当今依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在所有儒家经典中最能反映孔子仁学思想的莫过于《论语》,其中出现“仁”的章节多达五十九处,而每次孔子对“仁”的解释又不尽相同。通过对这些章节的分析,笔者认为孔子关于“仁”的论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仁的内容,达仁的方法,仁的作用。细分之,仁的内容是一个由个人修养到社会责任的升华过程。其基本的内涵是孝、悌、忠、信、诚、恕、敬。这些是人的自身品格修养。而达到仁的方法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在于自己必须有为仁之决心,要持之以恒。有了决心是前提。然一人之智总会有蔽,故要与朋友以礼乐文章相切磋。仁的作用也有两途:个人和社会。于个人而言,仁有止恶就善修人道之作用,而对社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息乱,利于国家统治稳定,国家之富强。概言之,“仁”三个方面的内容发端于两点,即“仁者,人也”和“仁者,爱人”。孔子首先把人当做人来看待,发现了“人”,这是前提,在此基础上去“爱人”,由“亲亲”之爱扩展到家国、天下,这是“仁”的本质内容,“仁”的内容、作用及其修行方法均由此延伸而来。在深入分析“仁”的内涵的基础上,探讨这一思想对古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侧重点在于“仁”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消极意义,具体体现在政治、选举、教育、自然科学等方面。文章的最后论述了孔子仁学的现代启示,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然而社会道德却不断滑坡,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盛行,人们普遍缺乏精神归属感。通过对仁的研究发掘有利于重建中国的社会道德、加强当代人的个人素养;另外,祖国统一大业悬而未决,全球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等,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孔子仁学思想中的精华也不啻是一剂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