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子路之“政事”之智及启示 [复制链接]

1#

“政”,《说文解字》解释篆体政云:“正也。从攴从正,正亦声,之盛切。”德行、政事、文学、言语是孔门四科,而子路就是“政事”的代表。他的政绩连孔子都要点头称赞,《论语·公冶长》中就有记载: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可见子路在《论语·先进第十一》中所说的“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并非吹牛,夫子哂之的原因在于子路“率尔而对“,太不谦虚了。另外在《韩诗外传·卷六》中,也有事实为证:



子路治蒲三年,孔子过之,入其境,曰:“善哉由也,恭敬以信矣。”入其邑,曰:“善哉由也,忠信而宽矣。”至廷曰:“善哉由也,明察以断矣。”



如今的蒲邑就是现在的长垣县,其商业街命名为“三善街”,并在街道中央塑起了子路的站像:一手按剑,一手持卷,风流儒雅,神态安祥。由此可见,子路在治政上确实是一把好手,没有辱没儒家的名声。



政治上的历练,使子路更加明白官场的潜规则,更加具有果断的办事能力。如果没有子路张罗,孔子很多事都办不成,甚至还有性命之忧。无论是随鲁君逃往齐国避难,还是前往周朝都城拜见老子,都离靠子路侍奉左右,化险为夷。所以,子路的办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正因为子路儒学各科都很优秀,尤其在政治实践方面劳苦功高,所以作为十二哲配祀孔庙,受后代景仰;正因为千百个这样的弟子,在各国各行业大放异彩,才让各国对儒家学说刮目相看,才让孔子在百家争鸣时站稳了脚跟。



子路在《论语》中共出现41次,同学中无人能及,却也是脾气最倔的,挨骂最多的学生。但在孔子的“循循善诱”下,子路最终成了儒家的高徒,与颜回一起分别代表了孔子的两方面:阳刚与阴柔,进取与安贫,治世与修身。所以,要深刻理解儒家的中庸之道,不了解子路绝对不行。

子路的治政态度和方式,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实施“以人为本”的仁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