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大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可能是和而不流的最高境界了。
9、 天人关系问题三种学说(张岱年归纳):道家的 “任自然”之说,“不以人助天”;荀子的改造自然之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儒家的“辅相天地”之说,“天地交泰,后以裁成天地这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对后人的启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时,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先天而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大传》对天人和谐思想的概括。)
10、宋代,朱熹提出“居敬察省”的德性修养理论。是为念念间存一个郑重而不苟且的态度,对人予事、或学问、亦或根本的义理都郑重其事;所谓“察省”也,是为做到时时反省检查自己
11、中国传统的德性修养理论讲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首先是诚意,中心环节是修身。
12、中庸的“中”,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等义;“庸”是用的意思,“中庸”即“中用”之意。中庸也就是指把两个极端统一起来,采取适度的中间立场,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不得中行而与之......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
13、儒家强调德性的伦理:“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伦语·为政》
14、道家强调自然的伦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15、佛家强调觉悟的伦理:苦、集、灭、道“四谛”说,从本质上可以归结为一种由觉而悟,从而拥有信抑的过程。
16、 孔子的“三达德”之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17、孟子的“四端”说“仁、义、礼、智”。
18、董子则“五常”说:仁、义、礼、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