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企业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企业伦理反作用于企业延续发展。伦理是处于道德最底线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于性、爱以及普遍自然法则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不便明文规定,而是约定俗成的,并且随着道德标准的普遍上升而呈上升趋势。企业是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的存在对社会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它关乎国计民生。本文针对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共生双赢,分析了伦理学的概念与它立足未来、促进社会发展的本质。分析了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满足需求与消耗资源的矛盾,认为过度消耗资源就是消耗企业的未来,论证了企业发展要受伦理的限制;企业要考虑企业伦理制定相应决策,既保证企业发展又有助于社会发展。企业延续发展要遵循自然之道,不仅做到“尽美”,更要做到“尽善”。
关键词:伦理 企业伦理 企业发展 立足未来
企业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企业伦理反作用于企业延续发展。古今中外的哲人都曾对此加以评论,无论是我国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还是西方的“为人类的利益而设计。”都表达着对人类发展的深切关怀。人类的未来是当前行为的立足点,而企业提供着人类当前物质的与精神的需要。企业承担着社会层面上的更多责任,不仅要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同时又要使自己获得长足发展,并且使自己的伦理价值符合社会的整体伦理观念。
伦理学内涵分析
在中国最早出现“伦理”一词是在《礼记•乐记》中的“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于伦理者也”。伦理是处于道德最底线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于性、爱以及普遍自然法则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不便明文规定,而是约定俗成的,并且随着道德标准的普遍上升而呈上升趋势。伦理学是融合社会学与生态学在内一个社会范围内的学科,是与人类自身的人文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相一致的学科,并且它还是一个随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与发展着的学科。因此,伦理学是有关于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人类社会性的道德秩序的学科。它为道德自身秩序结构的完善以及社会发展时刻审视着自身,它是矛盾又是发展,它是区域性的又是全球共建的,它是复杂的又是有自身组织结构的。区域中的伦理学具有自组织现象,依靠它的自然性以及社会性而自行运作。
伦理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基础力量,是保证社会良性发展的基础。伦理是社会群体中以道德、以某种信任而相互搭建起来的各种关系,这体现在社会中就是与它相适合的社会组织运行方式。伦理发展又受到社会组织运行方式的影响,受它的直接推动、支配和阻碍作用。因此伦理的本质既是社会结构的稳定器,又是社会发展的启动器,是构建社会组织运行方式的基础依靠力量,并且是包含着生态结构在内的。
伦理既不以个人为发展对象,也不以企业为发展对象,而是以社会为发展对象的,社会是一个特定区域内的人以及人的行为所构建的整体。伦理是以有益于社会发展为存在基础的,即伦理在某种意义上辅助着社会的发展。孔子曾提出过“尽美尽善”的论题,这里“美”即是指社会的发展运作,“美”即发展,而“善”则指人性的伦理道德,“善”即助力因。良性的伦理以及它的善的表达能辅助社会发展,在和平社会它的善就是社会中各种关系松紧张弛有度,各种利益结构比例分配合理,并与社会组织运行方式相契合,共同辅助着社会向前发展。社会发展又反过来影响着伦理发展。这种不断的螺旋式上升来促进伦理与社会的不断向前运行,人类的幸福也是以这为基础和条件的。
伦理是包含着人文、生态以及未来时空在内的,因此它的构建是以未来理想发展的形态来构建的。德国伦理学大师尤纳斯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创立的“责任伦理学”给现代伦理学原则设定了三个前提条件,即行为对后果产生影响、行为受行为者的控制、行为者能在某种程度上预见到行为的后果。伦理是立足于未来的,但却是以历史作为基础来定制的。以未来来构建伦理形态是希望社会是个什么样子,以社会发展为基础的,有时它的形成甚至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的形成与建制深受社会组织运行方式的作用。以历史为基础是指它的传承性。
企业伦理矛盾分析
企业是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的存在对社会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它关乎国计民生。企业也处于一个极其尴尬的局面上,它一方面要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另一方面需求的满足是以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原材料为基础的,不停地拿各种有限或不可再生的资源来为自己所用,以消耗未来为条件。而生态伦理是指以道德的手段从整体上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生态伦理原则是人类对如何处理自己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所应遵循的伦理原则和价值取向。这样企业就处于与生态伦理学的原则相矛盾的境地,伦理学是立足于未来的,而企业的发展是在消耗未来的。
著名经济学家弗兰克•奈特认为人类主要的问题不是经济问题,而是道德问题。前面分析伦理与社会是共同向前发展的,且企业的发展将极大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实践所证明了的。因此伦理会对企业的发展所产生的矛盾形成某种让步,使企业在允可范围内的消耗是可接受的。但它与人们的需要的矛盾并未得到解决,由于人的需求是不断向前的,旧的需要满足了又会有新的需求发生;需求是创造之母,新需求会促生新的企业制造产生与发展;甚至由于膨胀的需求产生膨胀的企业发展,这样就会形成新的恶性发展。因此企业的存在是矛盾的。
在更深层面上,企业发展的矛盾是资本的逻辑与生活的逻辑之间的矛盾。资本的逻辑是追求利润、让自身增值的逻辑,大量生产的体制是资本的逻辑最适应的生产体制,它必然性地形成大量生产、大量消费进而大量废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谓生活的逻辑,“是指在人的生存或更好地生存中发现价值,在劳动生活与消费生活的各个方面重视人的生活的态度、方法(岩佐茂,1997)”。资本要求自身不断产生剩余价值而使自己越来越向前发展。生活的逻辑是社会中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企业的存在是社会性的,社会性是自然属性的延伸,“自然是人类的导师”。当企业的发展符合着自然性的正常发展时,它就是合理的;但当以非自然手段消耗自然资源时,这时企业发展是暂时的资本的增长,是有极限的,当超出这个极限,会对伦理造成极大的影响,反过来将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过度的违背自然生态伦理,过度的消耗未来,也就消耗着企业的未来。因此,企业的发展要在社会组织运行方式下合乎规律地发展,并且这方式是与当前的区域伦理无矛盾的存在着的。
企业的特殊性是在于它的矛盾性,亦即它的发展性。人类的永续发展就在于处理企业的矛盾,使企业向着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的方向前行。既立足于未来,又面向当前,既让企业矛盾获得消解,又尽可能地处理好企业产生的社会发展与资本增长以及个人的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便是企业伦理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企业伦理学下的企业发展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增长的极限》,提出经济如果无限制增长,用不了一百年,地球上大部分的天然资源将会枯竭。因此,经济的限制发展需在企业伦理允可范围内良性发展。社会下的企业是必然发展的企业,让企业的矛盾存在处在合理的阶段上,使企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与伦理的发展共同律动。
企业的发展有两个比较,一个是自身的延续发展比较,另一个是同类企业的比较发展。更重要的是第二种情况,企业之间的竞争使企业不停的处于相互发展之中,不断需要增加投入以保持发展的速度。企业发展的动力来自社会需要,又以不被大鱼吃掉为原则的。不停的技术投入和快速的发展,使企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社会与伦理的许可范围,就会出现“失范”的状况,此时各种不稳定因素就有可能会凸显出来,使企业发展面临巨大的社会伦理压力,这对企业发展是不利的。社会伦理若是落后于企业发展,那么企业发展也将是受碍的,发展过快过慢都不会给企业带来恒久的发展,过快对企业造成的伤害比过慢要严重得多,过快消耗着未来的资源与发展。企业发展是不会象社会发展那样会对伦理的发展带来影响,企业发展远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它只能受到社会伦理的制约,并且在这个前提下企业才能有恒久的发展远景。
企业发展只有适合着社会伦理,并形成自己的企业伦理才能获得恒久发展,企业伦理适合着社会伦理,形成和谐一致发展态势,正如大地伦理学所指出的,只有当“一个人的行为,当有助于维持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章海荣,2005)。”一个人的行为是如此,一个企业的责任也是如此,只有它有助社会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企业的发展才是良性并美好的,即“尽美尽善”。企业要在设计阶段就要考虑社会性影响,既满足人的需求,又在环境的许可之内,且获得不错的商业价值,形成共生多赢的局面。“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即伦理的界限,矛盾的边缘,“无”即伦理的许可,矛盾的矛盾。企业就是处于这样一个境地,它的发展要符合社会伦理,发展中的矛盾性是它的特殊性。
以社会伦理作为基础的企业发展将永葆青春与活力,既不会被大鱼吃掉,也不会在潮流的动荡中被冲刷掉。企业发展的原则与普适发展原则是一致的,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企业发展既满足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又积累着自己的资本,以获得企业不断研发的潜力。更为重要的是,它符合着自然生态伦理发展的需求:由于企业伦理是社会伦理局部,社会伦理发展是自然伦理发展的延伸。这样就不会产生以牺牲未来为代价而换取短暂的企业发展,长远发展是与自然生态伦理相合的发展,在这样的基础上的社会组织运行方式会更符合伦理的潜在结构。经济基础决定它的上层建筑,合理的企业发展格局和经济行为方式将使社会的经济基础影响它的社会伦理结构,或者说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将使社会运作、企业发展都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使企业发展与伦理发展相契合还需要一种合理的相适应的方法,企业满足的是人们的需求,伦理提供的是社会公认的善的道德秩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物质需求下的感性和精神下的理性,具体人的感性与理性达到一种契合,这种力量会形成一种广泛的社会力量,它通过共性的社会价值观作用于伦理,又通过人的需求作用于企业而实现它的相互契合。
企业发展关系国计民生,承诺住未来的企业发展才是企业的遵循之道,只有依存道德伦理的发展才是企业真正考虑社会的自然的各方面因素下的良性发展。“道德是惟一能使一个有理性者成为目的自身的条件;因为惟有通过道德,他才可能在目的王国中成为一个立法者(沃尔夫,2005)”。企业伦理道德为企业发展立法。
<
结论
综上所述,亚里士多德说过,人生的伦理目标是一种“幸福”(Eudaimonia)。文章认为:在一个充满社会德性、企业善性的伦理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是幸福的且是能保留未来幸福的,做到与社会发展、伦理发展共同前进才是企业发展的真谛。立足未来、面向现实的企业发展决定着未来的幸福,甚至决定着人类的生存与否。正如责任伦理学的创始人约纳斯所强调的,现代社会“要求人类不仅对自己负责,对周围的人负责,还要对子孙万代负责,还要对自然界负责,对其他生物负责,对地球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