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
分定”,达到
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
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反之,弃礼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便将如周内史过所说的:“礼不行则上下昏”,而
儒家所鼓吹的理想社会和伦常便无法维持了,国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了。因此
儒家极端重视礼在治理国家上的作用,提出礼治的口号。
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记》云:“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可见礼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持其统治的重要工具。“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儒家认为推
行礼治即是为政。
师服云:“礼以体政”;
孔子说:“
为国以礼”;晏婴说:“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左传》引君子曰:“礼经国家,定社稷”;女
叔齐云:“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
荀子云:“国之命在礼”。从这些话里可以充分看出礼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国之治乱系于礼之兴废。所以
荀子说:“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
礼记》云:治国以礼则“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治国无礼则“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结论是:“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显而易见,放弃礼和礼治,
儒家心目中的理想
封建社会便无法建立和维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