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孝” [复制链接]

1#

      孝字怎么写呢?上面一个老头,下面一个小孩,老头扶着小孩,或者上一代辅佐下一代,或者是下一代支撑上一代。孝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儒家提出孝,咱们客观上说孝来源于奴隶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奴隶社会讲了国王是最大的祖宗,他一层一层地往下分,强调尊敬父母、尊敬祖宗。孝道维护奴隶制度的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孝道成为奴隶社会一个重要的形态,到了封建社会也是这样,它的功能逐渐在转化,到我国的汉代有所加强。汉代是经济发展的时期,为了维护小农经济,就用孝悌来维护,对父母应该孝,对儿女应该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家庭是什么?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一个一个的细胞和谐起来,社会就前进、稳定了。细胞维护起来,就能在稳定的基础上进行生产了,所以说,从汉代以后强调了孝文化。强调到什么程度?到了每个国王前面加个孝字,大家注意了吗?孝文帝、孝景帝……以孝治天下。
      孔子说过孝对父母,孝对兄长,这是仁的根本。《孝经》里面曾经说过孝是什么?天经、地义和人的基本行为。它是这么定的。这里有一个明确标准。天子要维护诸侯地位,老百姓要好好地侍候父母,它的规律很清楚。
现在的经济发达了,父母住在一个小楼里,儿女整天不见面,连一个电话都不打,儿女不能够及时的问候,不能够和儿女在一块,父母最大的苦恼就是精神上的问题。星期六星期天,孙子、外孙子、孙女来到家里以后,老头老太太特别高兴,为什么呢?就是一个安慰。所以孝不是单纯的供给。

分享 转发
TOP
2#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我们再看看儒家的孝道观。“孝悌”是儒家道德文化的基础,孝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训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说明“孝”不仅仅是个人德行的根本,还是使得天下人性顺畅,人民和睦的途径由孝道推展开来,推己及人,敬祖先,睦亲族,扩大到爱人类爱万物。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在《孝经注疏》九卷中有:“夫《孝经》者,孔子之所述作也。述作之旨者,昔圣人蕴大圣德,生不偶时,適值周室衰微,王纲失坠,君臣僣乱,礼乐崩颓。居上位者赏罚不行,居下位者褒贬无作。孔子遂乃定礼、乐,删《诗》、《书》,赞《易》道,以明道德仁义之源;修《春秋》,以正君臣父子之法。又虑虽知其法,未知其行,遂说《孝经》一十八章,以明君臣父子之行所寄。知其法者修其行,知其行者谨其法。”孔子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礼记·祭义》中“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 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可见,“孝”是天经地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美德。《大学》中说“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指天子,“老老”是指用敬重老人的方法来礼遇老人,整句话的意思是天子能够做到礼遇老人,民间就能兴起孝敬之风。上至天子下至庶人,都把孝悌确定为美德而行之,从孝敬自己的父母开始,后推及于天下人之父母兄弟,则世界必定人人和谐、亲近、友爱。孔子的学生有若在《论语·学而》中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要求从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家庭伦理开始,树立尊敬他人,互相宽容,谦让的社会道德。 他把孝道提高到仁之根本的至高地位,把孝的价值提升为“道”的境界。《论语·学而》中子曰/FONT>“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仁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教育学生在家里是个孝子,出门在外面对朋友、对社会、对一般人能够友爱,扩而充之爱国家、爱天下。可见儒家倡导的仁爱不是狭隘的私亲之爱,而是具有普世性的人类之爱,而是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和同一家亲,四海皆兄弟”的大同之爱。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