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智者知人。智者明理。不必把心托付给每个人,不必扛下所有的事。 原来所有关于“仁”的困惑,都起于自己的“执”。过于执著,认为待人好就是无私忘我赴汤蹈火肝胆相照没有条件不需理由忽略底线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固然是存在的,可是正如妮妮所说,执著太久了,也会疲倦。走到了头,忽然觉得太凄清荒凉孤单寂寞了。 惑起于“执”,止于平衡。君子之达德,原来是包括三种的,不是只有“仁者不忧”,还有“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委实觉得孔子看得实在通透明白,派了个“仁”来镇守人们朴素的内心,又派出“智”来惊醒二楞子一般的滥好人,稀释仁者糊涂的烦恼,平衡其内心。
儒家之“智”
“智”在先秦儒家道德规范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智”字虽然出现较早,但在西周以前,并不多见。只是到了春秋末期之后,“智”才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道德规范。而首先把“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来使用的,则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在孔子那里,“智”已经是一个明确的道德规范,成为衡量人们行为的一个重要道德标准,他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即所谓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儒家对“智”的要求,除了理性、聪敏、清醒、通明等要义外,还有“智谋”的要求,也就是谋智。而“谋智”则是谋圣和谋天,并通过这两个环节来谋人世之大利。
何谓智?
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我认为只有“大智慧”、“大思想”、“大德”之人才能称之为“智”!
儒家主张智慧的获得是一种外在的、客观的、合乎逻辑的知识与内在的、主观的道德完善相结合的过程。.
在儒家主张的智慧中同时谈到了智与乐,关于智慧与快乐的关系,儒家并不认为一个人要获得智力意义上的智慧就必须放弃有意识的享乐,也不认为这个人越是郁郁寡欢、严肃认真,就越有智慧或贤明。
孔子关于智慧的理解具有鲜明的特征,即智慧能够带来快乐且在本质上与愉快相联系。他认为智慧之所以称之为智慧就在于它使人们了解怎样去享受生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