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公益诉求还是不义诉求 [复制链接]

1#






[求助]公益诉求还是不义诉求?
 
广告标题是:《更年期是风,更年期是雨,延生护宝胶囊顶风、抗雨,在风雨交加中保护你》。这是一条纯文案广告,企业并不是向公众捐献抗洪物资,而是借造成
特大洪水的风雨促销自己的胶囊。广告文案说:“妻子和丈夫到了更年期的年龄,过去听说有更年期综合症,这次综合症真正到来了。更年期综合症的妻子和丈夫,
一夜之间变了另外一个人,情结忽而如狂风骤起,烦躁易怒,不能自控,摔盆摔碗,吵嘴发脾气,发起脾气后不知为何原因;忽而如小风劲吹,疑神疑鬼,失眠、多
梦、什么是事都问、什么事都查……”
  整个广告占了半版面,目的只是告诉公众,延生护宝胶囊对更年期综合起到风调雨顺的疗效,患更能期综合症的
男女尽快购买。一个企业在公共危机中不仅不关心受灾群众,还利用公共危机的特点大做产品广告,显然是没有企业伦理的。广告主似乎并没有意识到,所以才在广
告中正儿八经地署上“沈阳飞龙保健品有限公司总裁姜伟”的名字和联系电话。
  实际上,保健品是一种需求弹性很大的产品,在水灾这种公共危机中,人们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连基本生活都成问题——我们住的酒店,打开水龙头,出来的全是泥浆,服务员只好拿两瓶矿泉水给我们洗脸涮牙,这时候的消费者不可能再买你的延生护宝胶囊。
   那么,在公共危机中,企业应以什么形象出现?以什么诉求为好?
   我认为,在公共危机中,企业在公众面前不要轻易以产品形象出现,最好是以企业形象出现。因为企业形象诉求有一条规律,那就是公益诉求。像飞利浦的“让我们做得更好”,在什么危机中都合适。而产品形象基本上采用的是助销诉求,主要是为了销售产品,在公共危机中不合适。
  再说1995的日本阪神大地震,日本企业和媒体当时不约而同地用了一条公益广告语:“唯有人才能拯救人!”许多民众将家里的电话线拉到街上,免费让灾民向世界各地的亲友报平安。
 
 一些知名人物也出来鼓励人们自救。作家濑负内听向公众说:“不论是没有受到灾害或是在千钧一发之际获救的人民,大家同心协力来克服难关。我们都曾在战后
焦黑的废墟中重新站起过,无论如何,大家一起竭尽人类的力量来克服这次灾难,我们除了发自内心互相帮助之外,别无选择。”
   “唯有人才能拯救人!”
   由于日本企业和媒介的公益广告做得太多,事后付费成了一个很大的争论。但是,我们恰好从日本企业和媒本能的公益行动中,看到了日本国民的素质和中国国民素质的差别,看出了两国企业伦理的差距。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