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智者不惑 [复制链接]

1#

一个真正的孝者,其笃行孝道的自觉来自于内心和外在一致的判断,决定其判断力的是智。智,即“知”,作名词时指知识、智慧,作动词时指认知、求知。作为传统道德“五常”之一的智,不光指学到的知识,也包括由此上升为理性认知的哲学思想,即包括道德认知和道德理性。也就是说,智,一方面讲的是见识、知识、智慧,另一方面,就是伦理意义的行为规范。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孟子·离娄上》)指出仁的主要内容是事奉父母,义的主要内容是顺从兄长,礼是仁义的外化和形式化,智就是在正确认识理解仁义的原则的基础上自觉地坚持、践履仁义道德。因此智在传统美德中,主要指认识人、关心人和理解人,明辨善恶、是非、荣辱,并能身体力行。


  智,从科学智慧延伸到道德智慧,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和统一起来,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知识、智慧和真理的尊重和追求,发展成为具有普遍意义和民族特色的道德范畴和人格修养标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永恒的价值和强大的内在张力。孔子说:“知者不惑。”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也。”荀子说:“智者明于事。”按照传统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真正掌握智的实质的人,是不会偏离道德仁义的。智的要求,就是提高素质,做出顺应社会发展、有益于民众的好事。摒弃愚昧、崇尚智慧、成为智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理想。用智擦亮眼睛、清明心境、增长力量、丰富孝爱情怀,是每个人修养成长的必由之路。

分享 转发
TOP
2#

       智者知人。智者明理。不必把心托付给每个人,不必扛下所有的事。
  原来所有关于“仁”的困惑,都起于自己的“执”。过于执著,认为待人好就是无私忘我赴汤蹈火肝胆相照没有条件不需理由忽略底线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固然是存在的,可是正如妮妮所说,执著太久了,也会疲倦。走到了头,忽然觉得太凄清荒凉孤单寂寞了。
  惑起于“执”,止于平衡。君子之达德,原来是包括三种的,不是只有“仁者不忧”,还有“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委实觉得孔子看得实在通透明白,派了个“仁”来镇守人们朴素的内心,又派出“智”来惊醒二楞子一般的滥好人,稀释仁者糊涂的烦恼,平衡其内心。
TOP
3#

儒家思想中的“智”

  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被视为“三达德”、“四德”及“五常”之一。
  首先把“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来使用的,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他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即所谓“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在儒家思想史上,孟子第一次以“仁义礼智”四德并提。他从行为的节制和形式的修饰、道德的认知和意志的保障等意义上确立了礼与智在道德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位置。最终,仁义礼智四位一体,相依互补,恰成一完整的范畴系统,构建为人道的全部蕴涵。

  到了汉代,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确立,“智”位列其中。

智是一种能力,是一种道德,也是一种品格。智既是理智也是智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