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伴你成长:知耻 [复制链接]

1#
知耻,是改过迁善的起步;雪耻,是成圣成贤的开端。
孩子们:
大家都听过“铁杵磨成绣花针”的故事,我们不会去深究老婆婆是否真能磨成针,但对李太白因此而痛改前非、知耻改过的美德,仍然印象深刻,对不对?
娑婆世界的众生,业障重,环境也不好,懈怠犯错,人人都会有,可怕的不是犯错,而是做错了仍然不自知,甚至沾沾自喜,引以为傲,那就愈陷愈深,沉溺而无可救药了。
战 国时代,齐国景公曾设宴请诸大夫喝酒,其中一人称扬景公的好处,结果堂下众人齐声称颂,如出一口,景公听了,脸色变得很难看,接着叹了口气说:“自从我失 去晏婴这个贤臣,十七年来未曾听说我的过失,现在大家一致称扬我的善处,实在不是一件好事啊!”有一个叫弦章的,羞愧地站起来,说:“我们这些臣子应该好 好反省,为什么没有智慧知道您的错处?更没有勇气直谏,干犯君主颜色?”像景公、弦章这样能够“闻誉恐、闻过欣”,愿意坦承自己不对的人,才有可能进步, 成为贤君、良臣!
光 知耻是不够的,进一步还要雪耻,这个耻辱,才会永远离开我们,不再受它的干扰,如同照了镜子,发现自己脸上有了污垢,得赶紧拿了毛巾擦洗干净,才能恢复清 洁干爽的面貌一样。但这功夫也是最难的。勾践为了复国雪耻,居住在破败的茅草屋中,做清除粪便、扫地、锄草、养马等低贱的差事,甚至做夫差的马夫,受尽吴 人的取笑、轻视,昔日一国之君的威仪享受,今日的委屈劳苦,是何等天壤之别,但为知耻、雪耻,都能一一熬过。再看廉颇将军知道蔺相如的苦心后,愿意放下将 军的威名,亲自负荆请罪,以年迈之躯,行请罪之事,真是不容易啊!
晋朝的王献之,由于是王羲之的么儿(小儿子),特别受到家中长辈的宠爱,因此养成他骄纵任性的脾气,虽然聪明过人,却一点也不肯努力写字,虽然每天都在练字,可是都没有什么进步,因为他在练字的时候,心里老想着在外面游玩的事情,一心是不能二用的,字当然写不好。
有 一天,王献之写完一张纸,自认为很满意,就很得意地拿给父亲看,王羲之二话不说,笑了笑在那张纸上的一个“大”字点了一点,成为一个“太”字。王献之以为 只有那个字不像,其它都写得很好,便很高兴地拿给母亲看,说:“母亲!您看,父亲说我的字写得很好,已经可以和他比美了。”他母亲看了上面的字,也笑着 说:“献之啊!这上面所写的字,只有‘太’字上面的这一点像你父亲写的。”
王 献之听了母亲的话,才恍然大悟,知道父亲的意思,并为自己的自大、懈怠感到万分的惭愧,他下定决心,每天要写完一缸水。从此,王献之发愤用功,志切上进, 实践自己的诺言,每天从早就专心地练字,直到写完一缸水为止。果然不久之后,他的字愈来愈进步,最后在书法上的成就超越了他的兄长们,甚至可以媲美他的父 亲——王羲之。想想看,没有彻底的觉悟、痛切的努力,那会有今日的王献之呢!知耻固难,雪耻的决心与毅力,更难呀!
我们要如何才能让自己进步呢?
一、 诚实面对自己。每天一定要找个时间,选个方式自我对话,晚课后、睡觉前,或日记、自省表,或者只是简单的反省,问问自己今天做了什么事,说些什么话,想过 怎样的念头,有没有值得留存的回忆,有没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做个诚意的回向、忏悔,帮助自己过虑生活中的杂质,提升生命的智慧宝藏。
二、 善取别人的谏言。《弟子规》云:“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想要洞悉自己的优缺点,光靠自己是不够的,身旁的每一个人,他们的关心与建言,便是 最好的镜子,它可以让我们的错误无所遁形,但先决条件,便是有像唐太宗的雅量,愿意虚心而诚恳地听从别人的直言,不以为忤,慢慢的,就有子路“闻过则喜”的真实感受。
三、 实践自己的承诺。如果真的以过失为耻辱的话,必定像自己深恶痛绝的仇人一般,必去之而后快,因此,会主动而积极地展开铲除行动,制定计划,详加观察,遇任 何困难、阻力也不放弃,有如此的决心才能去除恶习,洗雪耻辱,别人也才会重新肯定、支持我们。卧薪尝胆、勇除三害,过去的是是非非,也就像冰雪一样,阳光 一照自然融化,不留下任何痕迹啊!
孩 子们!印光祖师勉励我们:“耻之一字,其利无穷,有与圣近,无有兽同。”人与禽兽之别,只在短短的一线间,成圣成贤,都要拿出“真心”反省自觉,深以“业 重障深”为耻,当“知耻之心”盛,“雪耻之行”愈来愈见成效,我们会愈觉得身心轻安,当然这是一条艰辛而长远的路,别怕,让我们一起并肩而行,开始吧!


(本文摘自:《明伦月刊》第297期)


    转载自中华文化大讲堂http://www.zhwhdjt.com/bencandy.php?fid=92&id=17315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