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般的社会成员对私有资产的需求没有限量,那是社会的资源、生产和经济发展的现状所致,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和社会政治等因素所致,是人维护及拓展自己的自由及进步所需,是维护人自己的权利的需要,是现有社会条件下财产所导致的财产所有者的个人权利及社会权利及权利的竞争对人的要求及逼迫所致;如果不是这些逼迫,如果人们的生活所需都能很容易得到满足,政治上也都能够有保障,谁还想背负着财产的负担呢?即使是现在的大资本家也需要请些很好的管家及职业经理来帮他打理财物,在更好的社会中的社会管理机构就是人们更好的管家及职业经理,只要能保障合理的自由,谁还想背负不必要的负担呢?良好的社会将把人们对财产的追求,转化为对社会贡献积分的追求,将转化为按照对社会贡献大小的分配,可表现为按社会贡献积分的分配。财产、货币、电子货币、社会贡献积分,这是一个必然的进步发展趋势,这需要社会的精神和物质基础的进步发展,这需要更为完善的“社会信息处理网络系统”的配合。“社会贡献积分”和“货币”的区别就是“社会贡献积分”的社会及计算机掌握的公正性更好,“社会贡献积分”具有比“货币”更好的与人相关性,这样,可以避免很多刑事上的犯罪,也使人避免了很多的财产拖累,这样,一个人走到哪里,都可以用它的个人身份特征,使他的贡献积分用社会计算机网络的终端等方式追随到哪里。“货币”用来衡量社会成员的一般性社会贡献,“社会贡献积分”用来衡量超一般的社会贡献,多用来鼓励社会成员从事一般社会成员难以从事或不愿意从事的工作,“社会贡献积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和“货币”的兑换,但“社会贡献积分”的记录不会因此消失,“社会贡献积分”和“货币”和共存,各有所用。
于是,随着生产力更进一步地发展,随着社会上人们一般生活用品的长时间地可靠地丰富,社会资源将会更为自觉地、更为完全地实现其共和化、共有化、社会化及私有化,需要说明一下的是:此时的社会仍有一套在需要情况下的私有化应对政策,正确的、社会性的、共产主义化的股份性质的分配制仍然通过“社会计算机网络处理系统”而参与社会性的分配,多样化的社会制度方式的考虑及准备,有利于人类对多种社会发展情况的更为灵活地考虑及处理,例如:在社会的一部分人、或整个社会突然需要面对、或突然面对——一个社会化程度很低的社会状态时,比如社会因某种原因而造成的某类资源的紧缺,或比如社会急需开拓某方面的资源,或比如人类需要参与某种落后文明,等等。一个良好的社会,也应该是一个能够灵活运用资源的私有与公有制等来进行社会进步发展调节的社会,将来的社会将具有无限方面的、从进步发展的需要出发的、更好的自我调节能力。随着生产力更进一步地发展,社会将真正地属于大众,人们发自各自内心的生命的积极的本能在激励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各自积极的意志,将由合理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汇聚成具有高效率的响应性、计划性和灵活性的社会生产、组织和管理,人们都会在这种更为正确的社会化中各得其所地生活、劳动及修生,而同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的计算机网络,又会受到社会中的一定数量人的有计划的和无数人的随机的管理、监督与考察。社会将在社会成员的充分的相互管理、监督与考察中更合理地发展。那时的社会决策将更为合理,制度将保证决策不能由少数人的好恶或决策而形成,那时的社会将很难会因为少数人的失误而受到损失,那时的社会——即使真理起初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也会被更为迅速地普及,……,那时的人们将能更好地做到,不以自己的“是”而强行为他人的“是”,也不以他人的“是”而简单地为自己的“是”,人们都会具有更为充分的独立思考的能力,那时的人们将生活在更加自由与宽广的世界里。这样的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这样的道德就将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道德,建立在这样道德之上的伦理与礼仪就将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伦理与礼仪。
“共产主义制度”是在主体上生产资料共有的生产、经济及政治制度。所谓“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以共产主义制度为主要制度的社会。一般而言,“共产主义社会”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管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社会产品的进一步丰富,该社会已可以给予并满足其成员以更为充分的社会自由,在这样的社会中,社会性的生产资料已经可以全部地共有、公有和社会化,而且这种社会化是对社会生产效率和社会发展效率大力促进而不是相反,其每一个社会成员再也不用背着重重的财产包袱而生存了,随着社会生产的高度灵活化,其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随时合理地分配到自己所需要的生活用品,并且可以以社会的计算机系统铭记各社会成员的社会贡献,在保障社会成员的一般生活水平的情况下,对各社会成员进行相应的分配和惩罚,那时将只有少数很缺乏的资源才需要使用社会成员的贡献记录、才需要使用社会的强制性的力量;这样的社会也是私有性和公有性的良好地对立统一,这样的社会是以随时都可以根据社会成员的意愿对社会财产进行恰当的个人乃至多人程度的私有化为前提条件的,至少可采用正确的股份制的方法,这有利于社会成员抵制社会机器走向错误的道路;一般而言,社会中的私有化程度已经是仅限于分配领域和个人生活自由的领域,社会中社会性的生产资料的私有化一般已经不存在了,或不会再对社会化的经济具有重大的影响了,公有化和社会化程度高于社会主义社会,当然,这样的社会存在也是要依赖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依赖于阶级斗争与统一的结果,依赖于人类的理性和文化的进步,等。由于这样的社会的公有化和社会化的程度更加提高,因此,该社会的分配应是在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的情况下的,主要是按照其成员对社会需求和贡献的程度来进行的,各成员也可以按照相应的平等原则,对自己所拥有的有限度的资源,进行无偿或有偿的交换。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可以充分发挥人及人类自由和能动性的社会,但在人类走出地球这个摇篮以后,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有可能会再次出现新的分化。所有正确的共产主义社会就应该尽可能多地保留人类的所有认识和实践的经验,包括人类私有化的经验,以备人类在需要私有化激励与管理的时候,能具有很好的使用,而使人类避免无谓的探索、损失和牺牲,以使人类能够获得更好的进步。所有真正的能够完全提高了一个层次的进步,都是已能够包容上一个层次的进步的结果,都是对前一个层次的更为彻底地、非勉强地、辩证地否定的结果。
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更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及整个社会的社会化的程度已经可以更高级地存在。社会主义社会和劳动复合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大不同,就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包括生产资料、最低生活保障等在内的公有化和社会化程度远高于劳动复合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复合资本主义社会”和“原始或初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劳动复合资本主义社会”把“劳动”作为资本的重要部分纳入了资本生产的财务核算与分配范畴。“原始或初期资本主义社会”和“封建社会”以及“奴隶社会”的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统治阶级占有劳动者劳动的方式不同,“原始或初期资本主义社会”是以支付劳动者相对固定的工资的方式,封建主义社会是以直接按一定比例抽取劳动者劳动成果的方式,而奴隶社会则是采取了完全占有劳动者的方式(包括劳动者的劳动成果);这三个社会都主要是靠压迫及剥削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劳动来维持社会组织的社会,这三个社会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低下的产物,也是社会已加工的可用物质资源匮乏的产物,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相对不足和不平衡的产物。
社会的基本发展规律之一是:“人的需求、向往、目的”与“世界”之间的互动发展。“道德、伦理与礼仪”是人及人类社会及人类发展的产物。
私有财产,在本质上也是人生活、自卫及走向自由用的,所以,当社会的发展能以共有的形式更好地满足人的自由的需求的时候,那么,社会成员私有化的程度就会降低,但人的自由还在于对它的物质性的支持及维护,于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也必须要有一套可行的私有化制度随时准备着,以保护社会成员的个人自由、进步等利益!这样,才能避免共有的财产及利益为少数人窃取(如果缺乏足够的制约力,少数人就常会借助于其负责社会管理的机会窃取公有制的社会权力),才能维护住共有制的公正及优点,也才能有利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存在!
共产主义的实现也是从社会的社会化的程度逐步扩大开始的,也是人通过努力使人及社会的需求满足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人类对更美好社会、对社会主义及至共产主义社会的探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些都是可歌可泣的,是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及必要性的!人及人类的更为进步的认识绝不可能是仅在书屋中苦思冥想就能得到的,没有前人英勇的探索实践,人类现在不可能拥有更为进步的认识。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实现是在环境条件及人们的能力及社会的能力足够的情况下——依靠广大社会成员的自觉,而不能是社会对广大社会成员的强迫!这一点和人类各民族的团结与合作、和人类的团结与合作需要建立在相互的平等及自愿的基础上是一致的!关于民族团结与合作问题,读者们可参见本书后面的“民族”一章。任何条件及能力的具备也都是人们在内心需要的指引下,在世界中斗争与合作、认识与行为的不断深入的结果,是这种不断深入、或人及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当然,本质上就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更本质上说:就是世界发展的结果!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也是这样,绝不可能是想那样就马上能达到或一蹴而就的!凡事都是要有相应的付出及努力过程的!
真正的、实际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成员的财产基本共有、共和,并且社会以社会财产的高度社会化、灵活化、公开化、高效化、普及化、具体化等为一般性的主体。真正的、实际的共产主义社会也是一个高度私有化的社会,是一个共有和私有、社会化与自由化、共有原则性与具体灵活性、一般性与特殊性、进步与幸福、生产与经济、进步与平衡、生产与幸福、统筹与突破等更完美地辩证统一的社会。但在将来的实际能够得到广大社会成员拥护的、能够长期存在的、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原始的资本主义”将不再存在了;或者,在真正的、实际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也可以说“资本主义”仍然存在,但那时“资本”的含义,已经一般是包括“劳动”等生产凭据在内的非常广泛的含义,并且,“资本”这个概念在经济中的使用,也主要是局限在生产经营的核算中,而不再成为社会制度的主要特点了。
以上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的较为理想化的划分,现实中的具体的社会可能会是这些理想划分的社会形式或因素的现实的及具体的综合。社会的发展毕竟是浑元的、具体的和辩证的,前述理论在现实的适应中会有相应的变化,比如:目前美国及西欧的社会形态虽然还是以资本主义制度为其主要形式,但其制度中却已有许多社会主义的萌芽和形式,而复合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也很明显。
社会制度的分类是为了人对社会的认识和实践服务的,不能拿刻板的分类生搬硬套现实中的社会,人们要想正确地认识社会发展,就必须要善于区分理论和实际的情况,就必须要运用理论来灵活地分析实际的问题。
说来也很有趣,世界就是那样地摆动着发展。为了增强人面对自然界的生存能力,人类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生产力及经济的发展水平,于是,人类的最初,需要原始的公有制来提高人类整体的生产力水平,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原始公有制的发展,人类又出现了私有化,而私有化在公有制的比例中却又在逐步地加大,同时,私有化推进人类生产力发展的程度相对于公有制推进人类生产力发展的程度的比例也越来越大;而在人类资本主义社会以后,人类社会的进步又越来越多地恢复以公有化及社会推动社会进步为主的形式,及至共产主义的以公有化及社会化为主体来推动社会的进步,这可算是人类进步发展过程中在所有制方面的一个有趣的否定之否定的例子。不过,事物的每一次的辩证地否定,都会不仅有了对原先的包容,而且,比原先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及更上一层楼的进步。人类为了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或生活的自由与幸福的程度,就这样不断地在公有化与私有化、社会化与自由化之间对立地统一着、相互地否定着,并在不断地交织着、缠绕着、前前进进和后后退退中,获得逐步地、整体上的进步。人类社会发展的所有的手段及制度都是人类进步发展的服务工具,而不能成为人的主人,也就是说:人不能成为制度的奴隶,而要成为制度的主人。
可见,道德、伦理和礼仪的形成与发展,也是离不开世界、人类和社会等大环境的形成与发展的,并为大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所制约、所决定,当然,人是这个环境中的自我发展的主体及最主要能动因素。在相对较小的环境中,例如:道德、伦理与礼仪在一个小型的集体中,也会具有类似的环境影响的情况,但在相对较小的环境中,道德、伦理和礼仪的反影响、反决定的作用也相对较大。当环境的影响力相对小到一定的程度,道德、伦理和礼仪的反作用的影响力就会相对强大到具有决定性的程度。
伦理的精神基础是支撑伦理的道理,——是道德,是哲学以及以哲学为代表的文化。由于伦理的重要性、基础性,及其和哲学理论的密切性,人们又往往会把它看成是哲学的一部分,尽管它不能是哲学的核心部分,却可以是哲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是道德和哲学中关于人的发展、关系及秩序等方面的部分,是道德和哲学中关于有益于人的关系及秩序的部分,当把这部分拿出来独立研究的时候,有人也把它看成是哲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伦理学。
伦理的精神基础自其物质基础而生;伦理是为完善人的精神和物质系统而生,是以人、人的社会、人类的逐步进步及完善为目的的,是以人在世界中和谐进步为目的的。
物质世界、人的物质性、人的生物性、物质环境、生产力状态、经济状况等是正确伦理形成的物质基础,再加上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等则是综合与真实的伦理形成的物质性的基础。
[1] 在汉字中,“姓”和“氏”都是标示着人的出生来源的,“姓”起于女系,“氏”起于男系;因此,“氏族”应为父系形成才对,所以,原来教科书上写的原始社会时期的“母系氏族”应称为“母系姓族”才对,而“父系氏族”的用法是对的。故此,我以“姓族”来简称原始社会的母系姓族,以“氏族”来简称原始社会的父系氏族,以“部族”来统称姓、氏两种族群。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马克思、恩格斯 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页(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 这种环境的逼迫,主要是指全球范围内资本主义的竞争的逼迫、人类共同的生活环境的逼迫、人类理性发展环境、资本化生产与市场容量的矛盾的平衡、突破与进步发展,以及由此而造成的无产阶级觉悟的不断提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