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分享]孝之本质 [复制链接]

1#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孝不仅是你赡养着父母,你们家的马和狗你都养着它们,能说“孝”吗?若不尊敬父母那和养牲口有什么区别?即“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孟子·万章上》。

真正意义上汉传统文化里面的孝是以“敬”为前提的,对内心的“敬”最好的表达就是“顺”,“顺”就是趋向同一个方向,即“孝顺”、“孝敬”,所以孝的本质是“顺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就是终身按照父亲的价值取向行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老师也是只能认同不能顶撞的,孔子之所以待见颜回其中很大原因就是因为他很乖,不像宰我、子路,他们为难顶撞老师。像西方亚里斯多德的“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决不可能被中国孝子说出。像法国的笛卡儿、英国的休谟、德国的康德。

也不能如此武断。《弟子规》里讲,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也就是说,父母有过错要指出,但是要照顾父母心情,和颜悦色地指。同样可以用于老师。古人并不是不能“爱老师更爱真理”,而是要注意方式。另外反驳上面一段话,古人为何不能反对老师?请看《孝经-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天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由此看来,孔子也是提倡“爱老师更爱真理”的。
分享 转发
TOP
2#

孝是什么?尊重父母,善待父母,是孝之根本。在现在,子女越来越少,父母对子女的宠爱也越来越多,导致孩子理所当然的认为父母的爱是应该的。殊不知,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种真爱的存在,父母是孩子生之根源,如果对父母的爱都不懂得去感恩,去孝敬他们,哪还有什么感情而言呢。

以前我总以为,等我有能力了再去孝顺我的父母,有时候嫌弃父母唠唠叨叨,可是远在异地之后才发现,其实孝可以是一种简单的存在,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看到父母的笑脸是一件开心快乐的事。所以孝顺他们,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以及学会关心他们,就足以让他们在工作之余感到宽慰。因为,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健康的,快乐的,我们做好自己,给他们关怀,是对父母最好的一种回报。回到家,看到父母,给他们一个久违的拥抱,看到他们开心,是对自己的一种安慰,因为我爱他们。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