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孝道 [复制链接]

1#

      孝作为一种道德,必须在一定的社会人际关系中才能产生,而且离不开道德主体的主观需要和社会需要。孝德产生的社会条件首先是以父亲为家长的个体家庭及由此形成的家庭关系、经济关系。原始氏族公社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私有制产生和发展,氏族解体,群婚习俗逐步变为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两种并行的婚俗,遂形成了一夫一妻和一夫多妻的个体家庭。个体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消费和婚姻生活单位。在个体家庭中,子女知母亦知父,遂使亲子伦理的产生具备了基本前提。个体婚姻家庭基本稳固之后,亲子伦理就逐渐形成。

分享 转发
TOP
2#

舜继位前,在历山耕田制陶打鱼为生。其父愚顽,继母木讷,弟骄纵。父母兄弟曾数次谋害舜,未遂。舜仍恪守孝悌之道,恭谨侍养。非但如此,还经常自泣不能欢慰父母。他的孝行感动和教育了天下人,大家均以其为榜样,从事耕陶渔猎,边民远国也为之倾倒,舜最终被尧推为天子。孔子称赞舜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舜之谓也。" 孝道,做人之基,人美之基。
TOP
3#

《论语》中的孝悌慈爱之道:

《论语》中有关孝道的教悔,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当个好儿女”。孔子说,何谓孝顺,只有献出父母的幼小孩童生病而担忧的心情来对待父母,这才是孝顺。所谓孝顺,重在真心情感;不单单是赡养老人,因鸟鹊还有反哺之恩;牛马动物都能得到喂养。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孝”的民风,而春秋时期的儒家的教义下,已成为百姓自觉遵守的道德准则。时至今日,“孝”仍然在社会和谐中起着凝聚情感的作用,只要是出生于中华大地的人,不管你对“孝”漠视与否,即使你身处异国他乡,总会在夜深人静时,由心底萌生起对故乡父母的眷恋之情!纵观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无论社会政治或清或浊,“孝”总被誉为高尚的人性之举。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孝”的内涵会愈加理性,它会从单一的“家孝”扩展为社会的“群孝”。自然,归根结底,“孝”只有在人性与理性相得益彰时,才具有社会道德意义,反之,将“孝”作用夸大其词,则会摧毁人性的尊严。对于“孝”,应该持科学态度。而当今社会里,有的儿女,就连“家孝”都很难做到,更别说是“群孝”了。孝悌与慈爱相辅相成:只有那些赋予子女人性、道德、慈爱的父母,才能获得真“孝”的回报。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