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儒家的“仁”
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仁”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论语》中出现表述其核心思想的“仁”字的地方有58段共105字,孔子把“仁”作为实践中的指导原理并使之贯穿于诸道德中。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主要意义是善待他人。孔子阐述了君子应当是仁者的观点。孔子的“仁”,涵义甚广。《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
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注重仁和礼的结合,纳仁于礼,用具有形而上色彩的价值概念“仁”,来充实既有的礼乐制度。这是孔子的创新。
孟子认为仁的由来是恻隐之心,即同情心。其一例为见"孺子将入于井"时的"不忍人之心"。
仁与义合称为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