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义理的解释------摘抄 [复制链接]

1#
普遍皆宜的道理或讲求经义、探求名理的学问。《礼记·礼器》“义理,礼之文也。”
  汉指经义名理。《汉书·刘歆传》“及歆治《左氏》……由是章句,义理备焉。”

  宋后,称讲求儒家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为“义理之学”。



编辑本段[详细解释]


(1).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


  《韩非子·难言》:“故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顺逆》:“故动众兴师,必应义理,出则祠兵,入则振旅,以闲习之。”《魏书·崔浩传》:“作者祭法,次序五宗,蒸尝之礼,丰俭之节,义理可观。”


(2).指讲求儒家经义的学问。


  《汉书·刘歆传》:“及 歆 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 三国 魏 王肃 《<孔子家语>序》:“自 肃 成童,始志于学,而学 郑氏 学矣。然寻文责实,考其上下,义理不安,违错者多,是以夺而易之。”


(3).称 宋 以来之理学为义理之学。


  宋 张载经学理窟·义理》:“有急求义理复不得,於闲暇有时得。”《二程遗书》卷十八:“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记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事即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 清 章学诚文史通义·浙东学术》:“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此 宋 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4).文辞的思想内容。


  晋 葛洪抱朴子·钧世》:“今诗与古诗,俱有义理,而盈於差美。方之於士,并有德行,而一人偏长艺文,不可谓一例也。” 宋 欧阳修归田录》卷一:“举子轻薄为文,不求义理,惟以敏速相夸。”


(5).犹道理。


  宋 苏轼 《与章子厚书》:“追思所犯,真无义理。”《水浒传》第三六回:“ 赵 家那廝是个刁徒,如今暴得做个都头,知道甚么义理?” 郭沫若 《鸡之归去来》:“那H老板娘是讲义理的人。”


(6).易学术语。


  《易》的组成要素。指《周易》的文义、道理。即《周易》的哲学思想。“义”指卦名、卦辞、爻辞的意义,含义; “理”指《易》的原理、道理。易义中包含有易理成分,易理是对易义的展示和发挥,易理休现了《易》的哲学思想。《易传》对《易经》进行注释和阐发,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系碑上》)、“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咸·彖》)、”刚柔相推而变在其中“(《系辞下》)、”生生之谓易“(《系辞下》)、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下》)等关于宇宙根本规律的命题,认为”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系辞上》)、即”易“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根本原则,还认为人必须”待时而动“”自强不息“, 要有”忧患“意识。也宣扬”天尊地卑“的等级观念以及”自天佑之,害无不利“的神灵思想。有人认为《易经》和《易传》反映朴素辩证法思想、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自然观,反映当时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道德伦理思想,社会进化历史观,(张立文《周易思想研究》)《周易》义理经后世发挥而至为庞杂。魏王弼以老庄玄学解说易理,宋程颐、朱熹以理学解说易理,张载以气学解说易理、杨简以心学解说易理等等。均以自己的见解主张发挥易理。其中不少已偏离《周易》原义。参见”义理派“、”义理学“条。[1]


(7)


  先秦指普邀皆宜的道理,汉晋指经义名理,宋以后指儒家的经义、名理。清代,将学问分为义理、辞章、考据兰方面。姚鼎《复秦小岘书》:“天下学向之事,有义理、文章、考据之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