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23 12:30
孔子“仁”的思想内涵
(论文共享)
《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有一百一十次之多,包罗了孔子生平的一贯思想主张,因此后世普遍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对“仁”的解释,孔子并不是僵硬地给它下定义,而是因人施教。孔子弟子三千,当然很多人向他问“仁”。他对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对仲弓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司马牛说“仁者,其言也韧”;对樊迟说“仁者,爱人”,又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对鲁哀公的提问,则说:“仁者,人也。”
孔子对于“仁”的表述,每一个答案都在特定的环境下表达了“仁”的意思,但是如果执著起来,每一个答案又都不完全。至道无形,对于“仁”的思想,我们不能一言以蔽之。“仁”涉及的对象包括了孝敬忠恕勇、仁义礼智信、谦恭俭礼让等广泛的领域,那么具体而微地探究,什么是“仁”呢?
在众多论述中,“爱人”是贯穿于“仁”的基本思想。可以说,爱即是仁,仁即是爱,爱是仁的起点,又是仁的归宿。这种爱,主要表现在忠与恕两个方面,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是尽心竭力、尽己之心去爱人,恕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去爱人。“忠恕之道”是仁的本义,
“克己复礼”是仁的终极目的。克己即克制和超越自己的生理本能、个体感性欲望;复礼即按照社会典章制度、伦理原则行事,做到在视听言行诸方面皆合于理。久而久之礼就会潜移默化为人的内在德性。仁是礼的内在依据、礼是仁的外在表现。
孝悌为仁之本,百善孝为先。孔子认为仁是人的本质,是人道的崇高理想。所以,对于父母兄弟姐妹的亲情是仁爱精神和一切社会伦理义务的情感基础,“君子笃于亲,民则兴于仁”。
在对待“仁”的态度上,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诚心诚意去求“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也就是“为仁由己”的意思。
概括地说,孔子仁的思想有三个层次:以家庭为出发点,体现血缘关系的爱;以社会为关节点,维系人际关系的爱;以宇宙为终结点,调和物我关系的爱。
《论语》云:“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个意思是利己也利人呢,还是先人后己呢?其实,仁还是离不开自我的,凡事都要想一想“我怎么办”。有人认为这是私心的表现,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思想境界啊!
孔子“仁”的思想,既有内在的境界修养、又有外在的行为方式,小到个人人格的塑造、大到治理国家的社会理想的培养,具有深刻的内涵,他的思想在今天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人们内心干渴、思想贫乏的今天,进步的儒学一定能再次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