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中国文化的第一个整理者,文化工作的总结者,其在中国历史文化中之崇高地位,乃由历代帝王,或其他在政治上,居上层地位的统治者,特别提倡而致。在古文经学和历史的传说中,孔子的主要工作是:“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序易传”。同时,也建构起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他以知、仁、勇为三达德,在此基础上提出礼、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诚、敬、慈、刚、毅、直、克己、中庸、等一系列德目”。
其中孔子的“仁爱”思想决定了家庭是确定和调整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单位,然后扩展到他人、国家和社会。孔子的“仁爱”从探讨做人、治世,都具有丰富的内涵,《论语》说的最多是仁爱,它包括了人伦关系、伦理精神、政治原则,又是哲学范畴。“仁者,人也”,仁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是孔子追求的高尚人格、理想社会关系的概括,是一切善的概括。人的本质力量、人之善美、社会之理想美好均在于是人有“仁爱”之德。“他的思想建立了为后来2500年的中国文明奠定基础的伦理信条和社会秩序观念”。
孔子尽了一生的努力,强调美德与道德价值,以恢复社会的安宁与和谐。因此仁德成为了儒家评价社会人事的最高标准,实现“仁爱”是实现人生的最高境界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