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己之学”在先秦时期由孔子提出,他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区分了“古之学者”与“今之学者”,也区分出“为己”与“为人”两种为学模式,前者是时间上的先后,后者表达的是求学模式的不同。重点在后者上,在“为己”与“为人”这两种为学模式上,孔子更为肯定“为己之学”,而“为人之学”通常被指作孔子批判的一面,但对于什么是“为己之学”,孔子并未进行详细的解释,因此也给后来的学者留下了无限的解释空间。荀子以“君子之学”与“小人之学”来解释“为己之学”,为己之学是君子之学,表现是闻知内化的“入乎耳,箸乎心”到外在践履的“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并且到最后形成“法则”的道德实践的过程。小人之学则相反,只会徒逞口舌,将道德用作装点门面之事物。由此可以看出,荀子对“为己之学”的解释更加注重行为实践的角度。
汉代的经学传统也多延续荀子道德实践角度的解释,如孔安国注“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为己履而行之,为人徒能言之”,孔颖达疏曰:“古人之学,则履而行之,是为己也。今人之学,空能为人言说之,己不能行,是为人也。”南朝梁皇侃说:“古人所学已未善,故学先王之道,欲以自己行之,成己而已也。今之世学,非复为补己之行阙,正是徒能胜人,欲为人言己之美,非为己行不足也。”这同样是进一步肯定了前者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