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中国自魏晋开始,至唐、宋、元、明、清一直下来,就提倡“以孝治天下”。清兵入关,从上到下所有官员,有三本必读的书,其中之一就是《孝经》。《孝经》中告诉我们怎么样才算孝呢?不仅仅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而广之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人才为大孝。也就是说,你孝敬父母长辈,这是小孝。等你长大成家,你就有了两方的父母,你能用同等的心去孝敬双方的长辈,这算是中孝。普天下的人都会老,你也要做父母,父慈子孝,你能用平等的心孝敬天下的父母,视天下父母如同自己父母,用慈爱的心对待天下所有的人,视天下儿女如同自己的儿女,主管视员工就像自己的儿女一样,这才算大孝。所以,你作为企业的一名员工,要做一个孝子,你不仅仅要对父母好,你还要尊敬你的长辈,尊敬你的上级,热爱你的顾客、热爱你的部属,热爱……,这才算大孝。
一个人真能爱父母,爱家庭、爱公司、爱顾客、爱员工,他一定也是忠诚的人.因为忠诚是一种情爱的发挥,如果他没有基本的爱心,连父母都不爱,他也不可能对公司、对顾客、对员工有起码的忠诚。过去选拔人才,有:“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也就是说,做领导的人应以孝子之心来做管理工作,真正做人民的公仆,不违背人民的意愿,不违背公司的原则,不违背顾客、员工的意愿,这样的人才算孝子,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做任何事,都看你有没有一个真心,尽孝亦是如此。所以“百善孝为先,看心不看迹”.有孝心、爱心、忠心,有热情,如果能力不够,你可以学,心不够,就没有办法了。
孝的真意是什么?就是爱,也就是回过来要还报的爱,就是说,父母养活你十几年,你要回报;企业提供你工作的机会,发展的机会,如今你有了能力,需要你来回报,你要回过头来奉献,这就是一个人做人的基本原则。
中国有句古训:“百善孝为先”。这里所谓的“孝”,便是指晚辈对于前辈长者、尤其是生身父母的孝顺、孝敬的孝心,并由此而衡量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自古以来的中华先贤们把一个人的孝心、孝道看得是多么的重要,以至于荐其为百善之首。
诚然,假如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长辈都不懂得去尊重、孝顺和呵护,他对其他人又会善良到哪里去了呢?假如一个人连这么基本的道德都没有,你又能想象他对社会、对单位、对周围的人会负责到哪种程度呢?动物尝知道跪乳,何况是一个人呢?对于自己的父母亲人难道不应该尽尽自己的孝心吗?
人们会穷一生精力追求世上的名与利,努力为另一半与子女求幸福,但对一生全然奉献给你的父母,又付出了多少?这个世界总是不公平,为何每位父母都要为其子女忧心至终老,而子女们就只懂要求这要求那,愿君念亲恩,恩赐献爱心!
当然,我们平常所说的孝心,其实只是个抽象的名词。如果要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那就不是用文字能描述的了,也许平时我们对待老人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能反映出一种基本的孝道和修养。一句温和的话,可以让老人感到温暖;一个小小的微笑,可以让老人感到亲切;一点小小的关照,可以让老人感动不已……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思维特点会渐渐发生本质的变化。他们往往是对眼前所发生的事情转瞬即忘,而对于过去的事情则是愈久愈清晰。哪怕是几十年前所经历过了的事情,只要触动了他们记忆的神经,一切便都会历历在目、仿如昨日。老人们对于往事的记忆库仿佛一座关闭了的水库,只要是拉开了回忆的闸门,便会滔滔不绝地流淌出来。
可是,在现代这个大多数人都已被金钱熏染得见利忘义、见钱眼开的时代,有多少人还记得自己的父亲母亲呢?有多少人还记得“百善孝为先”呢?有多少人还能抽出时间来陪陪父母、满足一下他们的基本需求呢?难怪俗话说“只有瓜里面有子,没有子里面有瓜。”我们说,即便是子里面没有瓜,难道子里面就没有瓜的基因存在吗?
我们常说感恩。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是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只有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可以塑造的人;只有随时感恩的人,才是一个可以完成社会使命的人。试想,一个连对自己的父母都不懂得感恩的人能成为一个好人?!
是啊,子欲孝而亲不待。有多少人能懂得这个道理呢?又有多少人能放下自己手边的事去照顾父母亲的情绪变化和喜怒哀乐呢?又有多少人能在老人生命的最后时刻帮他们把自己的心愿都完成了呢?
历史很漫长,生命却短暂。对于历史,我们是未来;对于未来我们却成为了历史。面对浩瀚的历史,作为生活在当下的我们,能否让亲情感动历史、让后人铭记孝道、让生命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