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仁的境界说 [复制链接]

1#
仁者的境界,以至善至美的“圣’(圣人、圣王)为最高。在特定的语境中,孔子视”圣“与’仁’为同一境界,最高人格境界。这是理想的近乎完美无缺的仁人,在现实中是很难达到的,所以孔子在这一层次上从不轻许人(包括他自己)为‘仁”。第二层次的仁人叫
‘成人“(全人)孔子为子路指出贤者所能达到的人格目标,说如果兼有臧武仲之智、公倬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即集智慧、清廉、勇敢、多才多艺于一身,再节之以礼,和之以乐,使德成于内而文见乎其外,就是’成人“了。这是具有现实性的,通过实践可以达到的德才技艺兼备、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贤人’孔子也指出了这种人的人格的普遍标准;”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宪问》第三层次的仁人叫君子,使超越于自然人的道德人,即与小人儒相区别的君子儒。贤人与君子都是现实人,都有自然欲求,只是在精神境界的追求上超越了自然与功利。
礼是“仁’(亲亲)和’义”(尊贤)之秩序,等第的具体化、形式化。《中庸.》中记载孔子答哀公问政的一段话;‘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