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诚信?古人认为,诚、信二字可以互训。《说文解字》说:“信,诚也。从人从言。”又说:“诚,信也。从言从成。”《白虎通》也说:“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诚信即是表里如一,言行如一。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诚信就是要诚实守信,重规则,守契约,言必信,行必果。《管子》有云:“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诚信是治国理政的关键所在。《吕氏春秋》进一步论述说:“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诚信缺失的危害极其严重,国家动荡不安,社会秩序混乱,经济凋敝,人人自危。孔子也认为,治理政事的要点在于“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宁可去掉兵力和粮食,也不可失去人民的信任,否则国家也就立不起来了。对于个人而言,诚信也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他又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诚信要以固执善道、止于至善为依归,否则就会走向固执己见、是非不分的反面行径。《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又说:“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又说:“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君子的进德修业之道,就在于择善固执,死守善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才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荀子也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儒家是一以贯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