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礼? [复制链接]

1#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已经有过难以胜数的讨论,其实说的就是凡事要讲规矩规范,古今中外,只要构成一个社会,都得讲规矩规范。真正让人讨论不休的是,要什么样的规矩,什么样的规范,而所有的规矩规范,又都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有主张从前好的,要发扬的,也有认为从前那套东西不行的,要因势而变的,讨论便由此而起。

作为礼的推崇者和贡献者,孔夫子最有名的说法是:“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他这里说的礼,是周礼。这里说的仁,是最高意义上的道德实现。统治者常怀仁德之心,做利民的事,
庶民不犯上作乱,互助互爱,大家都依礼而行,就能实现仁,这样的社会,就非常好了。

春秋时期,战乱蜂起,礼崩乐坏,这是孔子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出发,探索一个合理社会的思想。

按《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最初的礼是指宗教祭祀中的规矩,又历夏、商、周而形成一套典章制度,再后来,历经孔子及其追随者以及孟子及后代的儒家不断充实其内容,成为了一套别贵贱、尊卑、长幼、亲疏的社会秩序的制度,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依规矩行事,其含义与最初的宗教祭祀已不相同。

如果封建社会(现在许多学者,认为周朝为封建制,秦以后为中央集权制)的出现,是一个进步,如果封建社会本身也需要一个合理的稳定发展期,如果说春秋时期的战乱,祸及国家的稳定和黎民百姓,那么,为探求一个合理的社会秩序,孔子以及儒学的产生有其基础,也有其进步意义。后来礼的规矩规范,又得以不断发展完善,但总的来说,都是为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服务的。

同时,在其当时与统治者的主张不一致时,又势必被打扫。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而一些人主张要依旧礼,按周朝的办法,实行土地分封制,而文化上还延续着诸子百家的百家争鸣,不利于秦始皇实行集权制,于是当头棒喝,来了个“焚书坑儒”,说明礼(规矩)立得也破得,我有我的规矩,你的主张,必须得为我服务。

综上所说,我的想法是:任何一个社会,都得有规矩和规范,这个规矩规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