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第一篇为《逍遥游》,开宗明义地指出庄子的哲学为逍遥哲学。逍遥两字亦作“逍摇”,原指缓步行走,后引申为内心的自由自在。只有内心自由,身体才不受拘束,身体不受拘束,步态自然缓慢闲适。
在如今都市的快节奏、机械化的生活中,寻得片刻的内心自由,在晚高峰堵车的路上,安闲地踱步在人行道上,走走停停,看看夕阳,实在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啊。
2
《逍遥游》讲的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大鹏的。
北海有鱼,名为鲲,其大不知几千里。鲲化为鸟,名为鹏。鹏之背又是不知几千里,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激起的水浪有三千里,它乘风而上九万里高空,然后打算飞往南海。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一只北极的鱼变成了鸟想要飞到南极。
庄子为什么要讲这么一个故事呢?大鹏南飞是为了什么呢?庄子没有明说,却继续讲小鸟如何嘲笑大鹏。
小鸟说,我在树枝间飞来飞去,感觉生活已经很辛苦了,你为什么要费傻力气飞那么远呢?
庄子继续讲,去郊野的人,准备三餐就行了;去百里之外的人,要提前一夜就准备好粮食;去千里之外的人,要提前三个月准备粮食。小鸟怎么能知道这种道理呢?那种只顾眼前的小智慧怎么能理解眼光长远的大理想呢?朝生暮死的菌不知道晨夕的分别,夏生秋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分别,上古的大椿树却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就像我们普通人理解不了长寿的彭祖啊,我们短短的一生能有什么非凡的见识呢?那些智慧能够胜任一官半职,能够治理一乡一国的人,自视已经很高了;然而比起宋荣子的宠辱不惊,他们如何能够理解呢?宋荣子这类人已是世所罕见了,然而他们又如何能够理解御风而行的列子呢?然而列子还是要凭借外物,真正的至人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于是前面讲的大鹏在此引申为至人,问其为何南飞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世俗所谓的“有用”、“功名”,在至人眼里都不存在了,至人连自己都忘记了,怎么还能回答你为什么南飞呢?
3
《逍遥游》第二个故事讲的是尧帝要把天下让给许由。
尧说:“日月出来了,火炬还不熄灭,这不是浪费吗?时雨降下了,还用池水灌溉,这不是瞎忙吗?您来治理天下,天下一定太平,而我还占着王位,这是一种缺憾啊。”
许由说:“你治理天下已经很好了,让我来代替你,我图什么呢?图名吗?名只不过是实的从属罢了。鸟在深林里筑巢,只不过占用一枝;鼠在河边饮水,只不过灌满自己的肚子。所以请回去吧,我对治理天下是没什么用的。假使厨师不做饭了,也不能让主持祭祀的人来代替他啊。”这就是成语越俎代庖的来历。
许由说他对于治理天下无用,其实是推辞,他是对治理天下不感兴趣而已。
庄子继续讲在遥远的姑射山,居住着神人,“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则万物不受灾害而年年谷物丰收。漫天的洪水淹不了他,使金化土焦的大旱也热不着他。这种神人已经和万物合为一体了,还会出来治理天下吗?宋国人到越国去卖帽子,但是越人断发文身,根本不需要帽子。尧如果去了姑射山见到神人,神人也会像越人认为帽子无用那样认为治国无用吧。
4
《逍遥游》讲的第三个故事是惠子和庄子的对话。
惠子说:“魏王送给我一个葫芦种子,它结出的葫芦有五石那么大。用它盛水吧,它不够坚固,无法承受自身的重量。用它做瓢吧,它又太大了,没有那么大的东西需要用它来装。我觉得它没什么用,就把它砸碎了。”
庄子紧接着讲了一个故事。宋国有一个人,他有一个药方,可以防止手裂,于是他家世世代代以漂丝为业。有一个外乡人听说后,愿出百金买他的药方。他便和家人商量:“我们世代漂丝,只不过挣数金,现在一下子就能得到百金,不如卖给他吧。”外乡人得到药方后去游说吴王,恰逢吴国和越国打仗,吴军凭借这个药方在水战中大胜越军,于是吴王赏给外乡人一块封地。
庄子说:“同样的药方,有人用它得到封地,有人只用它来漂丝,这是使用的方法不一样啊。你现在有五石大的葫芦,何不让它漂浮在江湖上呢?”
惠子说:“我有一棵大树,它的树干臃肿,它的树枝卷曲,路过的木匠都不看它一眼。你说的话就像这棵树一样,大而无用,大家都不会理你的。”
庄子说:“你看那黄鼠狼,捕猎时东奔西跑的多灵敏啊,但最后却中了猎人的机关,死于网罟。还不如那大而笨拙不能捕鼠的牦牛。你现在有一棵大树,担心它没用,为什么不把它栽到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呢?人们可以在它旁边徘徊,逍遥自在地躺在树荫下睡觉。这棵树不会遭到斧子的砍伐,即便它没什么用,又有什么可苦恼的呢?”
这正是庄子的“无用”哲学。惠施善辩,所以庄子讽刺他为灵敏的黄鼠狼,而把自己比作无用的牦牛。牦牛虽无用,却可以安闲自在地生活。惠施认为葫芦和大树都无用,可以说他代表了一种功利主义的态度。而庄子却不然,正是因为庄子抛开了功利思想,所以他才能欣赏漂浮在江湖上的葫芦、屹立在旷野上的大树啊。正是因为无所用、所以无所求。这才是逍遥的大境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