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读过的作品大致分为三类:示事,抒情,明理。而中华经典于我们后人来说,解读重点更多放在明理上。于己,学习中华经典中包含的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忠孝廉”等,有利于我们人格的完善,同时,对于某些人说,它还承担着解惑的功能,即使没有解惑成功,单就书中人物与你相似的经历,你也会得到一定的慰藉,不会过于孤独。当然,不仅是我们的经典拥有这些功能,其实西方的一些作品同样可以执行明理解惑的功能。但为什么我们还要不断强调,学习中华经典呢?
我想,这是一种文化归属感。于己,作为一个从小便生活在这块美丽土地上的孩子,我们其实一直接受着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我们的生命早已与中华文化融为一体,即使你再不喜欢读书,你的行为也会不自觉的表现出独属于我们中华儿女的特质,而我们的中华经典就好像是虽历经沧桑但仍坚持跨越千年只为给历代中华儿女讲述独属于我们的故事的长者,用现代的描述,好像穿越千年的无价的“私人订制”快递,我们便是这份礼物的主人。难道我们不该把它们放在第一位吗?这些经典独具中国特色,激发出每一位读者的强烈归属感。
可就是这样一份珍贵的礼物,我们却没能好好珍惜。我们一直在强调要进行“中华经典教育”,于是加大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国学的比重,当然这不失为一个方法。但我看到的是学生怨声载道,甚至戏谑“为什么古人写这些东西,难道就是让我们背的吗?写这么多干嘛?”
我想,我们加大经典知识比重这个方法本身无错,甚至该不断扩大,但如果只是机械地扩大而不改变过度重视分数而不深入挖掘义理的教育方法,我想其中利弊时间会一一证明。
总之,中华经典教育对于我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少了它,于小,我们会少一位为我们指点迷津的长者,于大,我们会缺少国性,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