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人格?人格就是指人的道德性。孔家思想中对于人格的论述与认识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第一,人格与身份。孔子认为人格是高于身份的。《论语》中有:"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的地位可谓最高,但只有事臣以礼,即尊重臣的人格才能得到臣的忠;子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可见,人格是高于一切的。第二,人格与财富。在孔家思想中,人格与财富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从《论语·乡党篇》中的描述可以看出孔子的生活水平也较高。论语中有,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避之,不去也。可见,人格与财富并不是对立的,财富的获取不能违背仁,而需要违背仁义道德的财富,君子不屑取之。第三,人格的培养。孔子认为人格非天生所得,而是后天学习得到的。《论语》中有描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智也,困而学之者,次也,困而不学者,斯民以为下也",这里所说的生而知之者,其实只是一种抽象的肯定,具体的否定,孔子并不认为有这种人。人格性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的学习,而是一种更丰富、更深层次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