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论语》感悟--做人当慎言 [复制链接]

1#
一个人滔滔不绝就一定意味着有智慧吗?不然。孔子说:“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一个人从道上刚听见传言,转身在路上就开始跟别人说,飞短流长,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伪信息就是这么传播开的。孔子说,这不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所需要的作风。

有一个故事说得好。苏格拉底的一位门生匆匆忙忙地跑来找苏格拉底,边喘气边兴奋地说:“告诉你一件事,你绝对想象不到的……”“等一下!”苏格拉底毫不留情地制止他,“你告诉我的话,用‘三个筛子’过滤过了吗?”他的学生察觉情况不妙,不解地摇了摇头。苏格拉底继续说:“当你要告诉别人一件事时,至少应该用三个筛子过滤一遍!第一个筛子叫做‘真实’,你要告诉我的事是真实的吗?”“我是从街上听来的,大家都这么说,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那就应该用你的第二个筛子去检查,如果不是真的,至少也应该‘善意’的,你要告诉我的事是善意的吗?”“不,正好相反。”他的学生羞愧地低下头来。苏格拉底不厌烦地继续说:“那么我们再用第三个筛子检查看看,你这么着急要告诉我的事,是‘重要’的吗?”“并不是很重要……”苏格拉底打断他的话:“既然这个消息并不重要,又不是出自善意更不知道它是真是假的,你又何必说呢?说了也只会造成我们的困扰罢了。”苏格拉底曾说:“不要听信搬弄是非的人或诽谤者的话,因为他不会是出自善意告诉你的,他既会揭发别人的隐私,当然会同样地对待你。”因此,说话前的三个筛子对于我们是非常受用的,不做始作俑者,当然也不要受人利用成了是非的传播者。


有一个关于曾国潘“戒多言”的小故事,当时他刚进入翰林院不久,正春风得意,一次在给父亲过生日时,对前来祝寿的好友郑小珊夸夸其谈,有些得意忘形,结果引起郑小珊反感,拂袖而去。事后曾国藩后悔万分,他在日记里反思自己有三大错。一是平常就自以为是;二是嘴上说话没把门的,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三是明明说话得罪了人,还跟人强辩,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总结这三点,曾国藩说自己作为一个标准的儒家知识分子,连《礼记》里说的“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的道理都参不透,连语言这一关都过不了,还能成什么大事呢?“立身以不妄语为本”,俗话说,“祸从口出”,立身之事,最忌的就是轻浮和自满,从而说出一些不恰当的话,或者为了自我夸耀而撒谎吹牛。因为这样一来可能会给自己招致灾祸,而来也会会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


流言比剑可怕,可以伤害一个人于无形,道听途说的人,等于是把自己的快乐施加上别人的痛苦之上。在生活中,精辟的、有价值的见解才能受人欢迎,泛泛空谈则招人生厌。喜欢逞一时口舌之快的人,最终都难成大事。以说话遭祸者,不在少数。究其因,无非爱逞利齿,爱论人长短、搬弄是非。而最冤枉的是那些人,本无心之语,被人道听途说、断章取义,致千古之恨。所以,如果从一开始就慎言,不是可以免去许多烦恼吗?为人处世,万不可忘记“祸从口出”之戒。说话反应一个人的智慧,谨言慎行、言之有物是说话智慧的最高准则,会让我们一生受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