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牟宗三如是说 [复制链接]

1#
在中国,儒教之为日常生活轨道,即礼乐(尤其是祭礼)与五伦等是。关於这一点,儒教是就吉凶嘉军宾之五礼及伦常生活之五伦尽其作为日常生活轨道之责任的。此与基督教及佛教另开日常生活之轨道者不同。作为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轨道之五伦,不是孔子所定的,而是由周公制礼所演成的。所 以古时候周孔并称。因为能制作礼乐,能替人民定伦常及日常生活轨道者,非圣人不能。故礼记乐记篇有云:「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故周公也是圣人。此即古人所说「圣人立教」,「化民成俗」,「为生民立命」的大德业,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道揆法守。(孟子说:「上无道揆,下无法守,国亡无日矣。」)

分享 转发
TOP
2#

圣人非空言,他不是哲学家。凡是圣人立教,依中国传统的解析,他必须能制作礼乐,故云「作者之谓圣」。即不制作礼乐,亦必须能体道,而不在空言。此即 易传所谓「默而识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能将道体而履之於自家身心,无言而信,其境界是比空言玄谈之哲学家为高的。故中国认周公的制作是圣人的事业。

  礼乐、伦常之为日常生活的轨道,既是「圣人立教」,又是「化民成俗」,或「为生民立命」,或又能表示「道揆法守」,故这日常生活轨道,在中国以前传统 的看法,是很郑重而严肃的。所以近人把伦常生活看成是社会学的观念,或是生物学的观念,这是错误的。因为此中有其永恒的真理,永恒的意义。这是一个道德的观念,非一社会学的观念。比如父子所成的这一伦,後面实有天理为根据,因此而成为天伦,故是道德的、伦理的。严格讲,天伦只限於父子、兄弟。夫妇并不是天 伦,但亦为一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是天理合当如此的。孔子说:「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於心。无所逃於天地之间」。(庄子「人间世」引)。夫妇相敬 如宾,其中除情爱外,亦有一定的道理,故中庸云:「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故夫妇也是一伦。师友一伦,代表真理之互相启发,此即慧命相续。伦之所以为伦,皆因後面有一定的道理使它如此,而这一定的道理也不是生物学或社会学的道理。皆是道德的天理一定如此,所以其所成之伦常也都是不变的真理。圣人制礼尽伦,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有其严肃的意义。周公制礼,因而演变成五伦,孔子就在这里说明其意义,点醒其价值。故唐朝以前都是周孔并称。到宋朝因为特重义理,所以才孔孟并称。

TOP
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精神需求层次和自我认知价值的越来越高,就越来越希望得到理解、受到尊重。毫无疑问,在当前的形势下,礼仪已不是个别行业、个别社会层次的需求,而是全民所需。
TOP
4#

圣人之言不得不敬,礼仪是一个长久的主题,是支撑所有好的道德的梁柱。

TOP
5#

仪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在社会活动中。交谈讲究礼仪;可以变得文明;举止讲究礼仪可以变得高雅;穿着讲究礼仪,可以变得大方;行为讲究礼仪,可以变得美好……只要讲究礼仪,事情都会做的恰到好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