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礼”,是古代用之规范社会行为的典章制度。在封建统治时期,“礼”被作为一种等级制度用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孔子曰:“克己复礼”可见对“礼”之重视程度,又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非礼勿行”。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规范早已有之。古时,北宋才子杨时十分仰慕当时很有学问的大文学家二程即程颐程颢的学识,先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四年后程颢去世,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虽年已四十,但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的站在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请进屋去,为他讲学,这就是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程门立雪”的故事。中华的“礼”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国对外的一张明信片。在现代,中国式教育也将“礼”融入并行,讲究待人待事有礼貌,尊重父母,团结同学,注重礼仪培养。在我看来,日常所见的红绿灯也是来源于礼制规范的需求,俗话说:“无规矩,无以成方圆”,这是“礼”对我们的一种约束,也是“礼”发展至今都一种表现。礼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规矩,要懂得去尊重他人,怀有一颗谦卑之心,所以,“恭敬之心,‘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