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义的理解,最早由孔子提出,后由孟子进一步阐述。孔子定义的义之仁义,就是在兄弟、朋友之间的合作、交易、利益关系中强调亲情的关爱、照顾、理解、体贴。其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道义,“道”指的是“王道”,为天下人谋利益的是“王道”。“道义”,符合王道,为整个社会谋利益的伦理原则。 孔子推崇的“道义”的典范是伯夷、叔齐兄弟。周武王出兵伐纣,在伯夷、叔齐看来,这场战争是以暴易暴,是不仁之举、不义战争。于是,周朝建立以后,伯夷、叔齐放弃了俸禄,逃到山里去以采食野草度日,宁可饿死,也不愿不义。 二是大义,就是以国家、家族、家庭、团体这样的公器作为价值基础,“大义”就是对公器有利的言行。三意义,就是价值定位。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公西赤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冉求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曾晳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赞美曾晳,因为他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定位。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义,即“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认为的义是舍生取义,及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