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人对诚信的理解 [复制链接]

1#
春秋时期,孔子面对当时礼崩乐坏,诚信缺失的社会现实。不仅在社会生活中以身作则,大力倡导诚实守信,而且对诚信思想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在《论语》中以大量篇幅论述了“信”。孔子当时虽未明确提出“诚”,但他所倡导的“信”也就是诚信的意思。其实诚信是个复合词,在古代中国“诚”与“信”单用更多,连用较少。如《说文·言部》:“信,诚也,从人言”。《字汇·人部》:“信,慤(忠厚,诚实)实也。”孔颖达在解释《礼记·礼运》中“讲信修睦”时说:“信,不欺也。”等都表明“信”诚实守信的含义。而《说文·言部》:“诚,信也,从言成声;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庸》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孔颖达在解释《周易》“修辞立其诚”时说:“诚,谓诚实也。”《增韵·清韵》:“诚,无伪也。真也,实也。”等也表明“诚”诚信真实的含义。程颐也说:“诚则信矣,信则诚矣。”可见两字其实在本义上是相通的,都是真实不欺的含义。因此孔子在《论语》中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到“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再到“民无信不立”三个方面论述了“信”的重要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