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经·天地神明章第一》中说:“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忠,是人对天地、真理、信仰、职守、国家及他人等都至公无私,始终如一,尽心竭力的负责完成份内义务的美德。
忠者,德之正也。从造字可以看到,忠,存心居中,正直不偏,古以不懈于心为敬,故忠从心;又以中有不偏不倚之意,忠为正直之德,故从中声。《说文解字》中讲:“忠,敬也,尽心曰忠”。人要做到竭诚尽责就是忠的表现。
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将孔子的仁道概括为“忠恕”二字。《说文》:“忠,敬也。尽心而忠。”朱熹说:“尽己之谓忠”。“忠”的基本意思是尽心竭力,公而忘私。“忠”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传统美德,但是长期一来受到批判,将作为道德要求的“忠”等同于封建社会的“愚忠愚孝”。事实上,愚忠愚孝只是封建帝王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将“忠”发展到极端,使个人的美德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也有人认“忠”在古代是一种美德,但是到了近代就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落后观念。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且看我们的近邻日本。儒学传到日本后,“忠”被认为是高于一切的美德,“忠”在日本演变成为对君主和国家的信从与效忠,使之成为日本民族的道德支柱。日本人民忠于天皇,忠于国家,他们为此不惜牺牲自己的日常生活,并时刻准备为国家而捐躯。由于日本儒学强调“忠”,提倡服从效忠主人,因而就把“忠”与“孝”“悌”联成一体,构成了三位一体的价值观念。它在社会内部起着调节建立在权威、血缘和年龄之上的等级关系,也构成 日本教育 目标的独特性。近代日本,同中国一样面临内外交困的危局,却能够摆脱危机,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关键还是在于日本涌现出一大批为国尽忠、为民请命的精英分子。以“忠”为第一美德的“武士道”精神成为日本强盛的精神动力。
对于儒家关于忠的思想我们加以扬弃。作为 现代 人,对于封建愚忠愚孝那一套当然要予以摒弃,但是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事业,忠于职守,仍然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美德。“忠”在 现代 社会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忠于国家和人民,这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二是忠于自己的事业和职守,这是每个职业人必需的操守。用社会学的话来说,一个企业家,一个知识精英首先应当承担的是发展的责任。现代人要尽心竭力地搞好自己的事业,为群众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为社会生产更多的财富,为国家发明出更多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为民族打造更多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产业发展,并且将个人事业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国家强盛联系在一起,这就是现代人的第一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