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结合《论语》浅谈对仁的认识 [复制链接]

1#
仁,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的精髓。在儒家经典《论语》中,“仁”的涵义是多元的,也是相互关联的。“仁”的涵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仁者爱人”。这种爱,有不同的层次。首先,这种爱是从“亲亲”开始的,所以孝悌是“仁之本”;其次,是广泛地爱他人,即“泛爱众,而亲仁”。对他人的爱,主要表现为“忠恕”。“忠恕”的意思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总之,孔子的“仁爱”是一种有差等的、推近及远的爱。
其二,“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是一种修养功夫,既包括克制私欲,又包括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孔子认为,“为仁由己”,也就是说“为仁”主要是靠自己的修养功夫而实现的。而“礼”则是社会的规范。孔子认为,“克己”的修养功夫和对礼制的恢复可以使“天下归仁”。
其三,“仁”是德性的统称。孔子说,“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此外,作为人的最高道德原则的“仁”,可以统摄作为社会篇道德规范的、与义、礼、智、信并列的“仁”。
其四,“仁”是孔子所追求的最高的人生境界。一方面,任何人都有可能达到“仁”的境界——“我欲仁,斯仁至矣”;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做到仁是不容易的——“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他认为自己最得意的门生颜回,也只能做到“三月不违仁”。可见其对仁的定义之高之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