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则是指对以上仁和义的具体规范,如礼仪、礼制、礼法等。
孔子的仁义礼,其实仁和义是虚的,礼才是实的,这也是孔子一生所追求的。《论语·颜渊》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回复到(周)礼的要求就是最大的仁。所谓“复礼”,就是要恢复古之人伦纲纪。如果哪天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天下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啊。这些都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呀,靠旁人是靠不住的呀。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
而何谓周礼?是说周朝伊始,为配合政治上维护宗周统治的分封制,周公旦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全面革新,将上古至殷商的礼乐进行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创建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礼乐制度,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礼”的范畴,使其成为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从而形成孔子所景仰的“郁郁乎文哉”的礼乐文化,即礼乐成为一套遍及政治、教育、信仰等各领域的重要文化结构,并在其统辖范围内全面推行礼乐之治。
孔子曾严厉地批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些个最早用陶俑代替活人陪葬的人,难道家里人都死光了吗?这就是孔子希望恢复的周礼,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力提倡的所谓传统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