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文明礼仪 [复制链接]

1#
中华民族有“礼仪之邦”的美称, 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见义勇为,谦恭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华夏儿女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与素养。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是说,你不学“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身。 那么,什么是礼仪呢?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城市
的脸面,更是国家的脸面。所以,学习礼仪不仅可以内强个人素质、外塑单位更能够润滑和
改善人际关系。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在过去的年代,老一辈革命家就十分重视语言美在团结人民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毛主席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提到:“说话和气”、“不打人骂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讲文明、懂礼貌,多使用礼貌用语, 往往是消除误解,缓和矛盾的良方。古人说:“言为心声”。的确,语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
我们身在社会中,身份,角色都在不停的变化中,我们这一刻讨厌人,下一刻往往成为别人讨厌的对象。这些无非是“不拘小节”的行为所致。当我们身为游客的时候,总是依着自己的兴致,随地吐痰、吐口香糖、踩踏草坪、在文物上乱写乱涂;当我们是市民的时候,又是对随地吐痰、乱写乱画的现象深恶痛绝。当我们和同学相处的时候,总会埋怨同学的“不拘小节”,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的说话、借东西;而我们自己又往往懒得去理那些小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精神需求层次和自我认知价值的越来越高,就越来越希
望得到理解、受到尊重。毫无疑问,在当前的形势下,礼仪已不是个别行业,个别社会层次的需求而是全民所需。 身为高中生的我们,即将步入成年。试想,一个成年人连最基本的文明礼仪都做不到的话,那将会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啊!我们又有什么脸再承担“礼仪之邦”这一光荣称号?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 所以,同学们要清除陋习,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讲文明语言,做文明学生,平时不讲粗话、脏话;遵守校纪校规,不旷课、不迟到早退、不打架斗殴、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吐口香糖、不乱扔垃圾;仪表整洁大方, 不化浓妆、不配戴首饰、不穿奇装异服、男生不留长发、尊敬师长、见了老师主动问好;团结同学、互帮互助;爱护花草树木及公共设施,不在桌椅上乱涂乱画;不进网吧、不看不健康的书籍和录像;生活俭朴,不比
吃穿,不浪费粮食,在家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主动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这些注意事项,从我们上小学起,学校就一直在教育,在倡导。这些事项看似简单,易于做到,可是我们却做得并不好,这也是中学生的一大陋习。想想吧,我们是中国人啊!礼仪之邦啊!我们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会更加容易,那么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同物质文明建设一样,取得飞速发展,我们十三亿人民的精神面貌,必然会焕然一新,人们都会生活在友好,宽容,关爱,温馨的社会氛围中!
分享 转发
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苦后甜,未来的我一定会感谢现在奋斗的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