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君子之以信 [复制链接]

1#
做一个有修养的君子,这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孔子提倡要正直、坦率、诚实。孔子的学生子张问如何才能做到通达,老师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于见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论语·卫灵公》)谈话要忠实守信,做事要笃诚严谨,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行得通。谈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即使在本乡本土,难道能行得通吗?站立时,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在车里时,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大带上。信是人安身立命的基点,也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确实,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如果不讲诚信,则寸步难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哉?”(《论语·为政》)一个人不讲信用,无法想象他凭什么可以立身处世。这就如同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孔子十分讨厌那些夸夸其谈的人,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他认为,真正的君子应该“纳于言而敏而行”(《论语·里仁》)表面看上去少言寡语,但内心无比坚实、刚毅。一个君子不会把自己要做的事,要达到的目标先谈出来,而往往是等把事都做完了,目标达到了,才淡淡地说出来。这叫“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一个人谈的多于他做的是可耻的.
分享 转发
TOP
2#

       就孔子的整个道德体系而言,“信”处于很重要的位置。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以为是贤者必备的品质。提出“敬事而信”、“谨而信”。因为“信”是一种普遍的存在,并贯穿于全部社会生活。所以孔子十分重视“信”,并多次强调“信”:“信则人任焉”,“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君子信而后劳其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可以行之哉?”意思是说,人若离开了“信”,就不可为人,正像大车和小车离开了輗和軏就套不住牲口从而无法行进一样。这足以说明,孔子认为“信”是道德修养的表现形态和重要标志之一,如果一个人不重视信用,他将在社会生存中丧失必备的资格,“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他尤为赞同“主忠信”,“民无信不立”,极力反对“巧言令色”、“利口无信”的行为,并称其为“德之贼”。

总之,在孔子看来,“信”即是教育的目标要求,也是教育的基本内容,更是与人交往必备的品质。在提倡诚信的当今社会,诚信教育更应当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

在正常的社会交往中,朋友是必不可少的。孔子曾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结交朋友需讲信用,此为最基本的准则。所以孔子一再强调朋友之间要彼此信任,要自然地心甘情愿地对对方负责,要坦诚相待,毫不猜忌,正所谓“言忠信,行笃敬”,“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事实上,“当一个人许诺如何事情时,他实际上就表示了他完成那件事情的决心”,“如果他失约的话,就使自己会受到再不被人信任的处罚。”在和别人的交往中,要善于汲取别人的长处,“以友辅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TOP
3#

信约;盟约 以继好结信。——《左传·襄公元年》 。

符契;凭证 行而无信。——《战国策·燕策》 。

越绝粮,使素忠为信,告粜于吴。——《越绝书》

司空郑冲驰遣信就阮籍求文。——《世说新语·文学》 。

又如:信使(使者) 。 通“讯”。音讯 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

TOP
4#

中国古代哲人要求言行一致,《礼记·中庸》曰:「言顾行,行顾言。」切不可「自食其言」、「面诺背违」、「阳是阴非」,所以朱熹认为「信是言行相顾之谓」,要求「口能言之,身能行之」,这才是「国宝」;如果「口言美,身行恶」,那是「国妖」,是君子所不取的。孔子说过:「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意思是说,从前孔子对于人,只要听了他讲的话,就会相信他的行为;现在孔子对于人,当听了他讲的话后,还要观察他的实际行为。在这里,孔子肯定道德实践是评价诚信品格的标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