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古人推崇的共德。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毕恭毕敬地问老师什么叫“仁”?老师只告诉他两个字:“爱人”。关爱别人叫“仁”。那么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你自己要有所作为,也要帮助别人有所作为;你自己要实现理想,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了。中国是闻名世界的礼仪之邦,礼仪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传统道德。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曰:“礼之用,和为贵。”这种“和”,体现在接人待物中为“和气”,体现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体现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他尊礼、守礼、行礼,并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一种自我修养。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不管这个人多么年轻,他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表示对这些人的尊敬。孔子在其他场合也是这么做的。《论语·乡党》记载:“乡人饮酒,杖者出,其斯出傩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乡亲们一起行乡饮酒礼,仪式结束后,孔子总是要等柱手杖的老人出门后,自己才走,绝不与老人抢行。乡亲们举行驱除疫鬼的仪式,孔子一定要穿着朝服,恭敬地站在东面的台阶上。
“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古人推崇的共德。
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
“仁”是以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旨归;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
调人的内在道德修养。
仁者爱人,这是孔子思想也是儒家学说的最高道德概念,是儒学所主张的爱的方式。
我支持
“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几千年,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尽管如此,儒家文化精华对高校人文素质的提高仍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当前高校教育偏于重视科技素质的提高,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高校要引导学生汲取儒家文化精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何为“仁”?想要当“仁”者又应该要具备哪些要素呢?
首先,“仁”者应该是充满慈爱之心的,应该是对人很友善的,要对世界都充满爱!
其次,“仁”者应该是十分智慧的,只有聪慧之人,才能看懂和悟懂世间的各种道理,才能去创造出更美好的东西!
“仁者爱人”的涵义有二:
一是就人和物的关系而言,前者比后者更重要。孔子言“君子不器”,具有人格尊严的人(君子),不能将自己混同于自然界的任何器物,人的价值高于物,人不是工具而是目的。 二是就人和人的关系而言,应当互相尊重和互相亲爱。人与人间的普遍仁爱应以自然的情感为基础,既要自尊自重又要互尊、互爱、互信。墨子主张:“兼以易别”,否定爱有亲疏尊卑的差别。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即忠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