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礼
“礼”是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要求“约之以礼”,“齐之以礼”;荀子也讲“礼者,所以正身也”,“礼以成文”。不能将传统礼教全盘否定,可以将传统礼教区分为中华人文礼教与封建礼教,中华人文礼教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体现出仁爱、和谐、秩序、优美等原则,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而封建礼教则是存在于封建时代,体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特权、尊卑、奴性等封建特色的行为规范,是必须批判和否定的。对“礼”的倡导,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谦逊好礼的民族品格,获得了“礼仪之邦”的美誉。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译: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谈得上礼?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谈得上乐?”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译:孔子说:“不学礼,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译: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遵循礼仪规范,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克己复礼,天下人就趋向于仁道了。践行仁道,是由自己去做,难道是由别人去做吗?”颜渊说:“请问践行仁道的纲目是哪些?”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事不去看,不合于礼的事不去听,不合于礼的事不去说,不合于礼的事不去做。”(一日:一旦。)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译:孔子说:“用政令来教导人民,用刑法来整治人民,人民暂且免于犯罪,但缺乏廉耻感;用道德来教导人民,用礼仪来规范人民,民众有廉耻感而且心悦诚服。”(道:通“导”,引导,教导。齐:规范,整治。格:亲近,服从。)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
译:林放询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说:“问得很重要!礼,与其奢侈,不如俭约;丧葬,与其铺张浪费,不如真正地哀伤。”(易:失常,过于浪费。戚:音欺,忧伤。)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译:孔子说:“《诗经》激起好善恶(wù)恶之心,遵循礼才能立身处世,音乐可以成就人的道德情操。”(诗:指《诗经》。)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
译:孔子说:“恭敬而不知礼,就会疲劳;谨慎而不知礼,就会畏惧;勇敢而不知礼,就会混乱;正直而不知礼,就会刻薄。(葸:畏惧的样子。绞:刻薄。)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译:孔子说:“君子在九种情况下考虑:看的时候要看清楚;听的时候要听全面;脸色要温和;举止要恭敬;说话要忠实;做事要严肃认真;有不懂的地方想到向别人请教;愤怒的时候想到可能产生的恶果;看到获得利益的时候想到道义。”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译:有子说:“礼在应用中,和谐最为可贵。以前圣明君王的治民之道,可贵之处就在于此;不论小事大事都依此而行。有的时候行不通,只知道一味地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来调节约束,也是不可行的。”
孟子曰:“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
译:孟子说:“(一个人只知)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却不接受教化,就接近于禽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