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之邦这个说法起源很早,意思上和现在理解的有差别。
今天我们所说的礼仪主要含义是礼节,就像题主你说的外国贵族完备的礼仪体系。比如英国平民不能和君主握手,按规矩男人得鞠躬,女人屈膝。
而中国古代,礼指的是一种规章制度和等级制度,用以区别各阶层和个体。于此对等的,“乐”则是用来调和各阶层与个体的手段。浙江大学的校歌里 “礼主别异,乐主合同” 这两句概括的很好。礼节只是礼的体现之一(你可以理解为共产主义思想和党的组织结构)。其他体现还有很多。比如天子吃饭用几个鼎,大夫的家门涂什么颜色,这都是 “礼” 一部分。孔子痛心 “礼乐崩坏”,不是说大家都跟粗人似的没礼貌,而在于等级制度和区分被破坏了。让他老人家大呼 “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是大夫家里的乐队人数超编了。
为什么说中国是 “礼仪之邦”,不在于表象,而在于这种“明上下尊卑” 的概念或者说是清晰的等级制度贯穿了社会。天子要给祖宗建庙,供冷猪肉,穷人家搞不了,但逢年过节也要冲着牌位磕头。造反成功,称帝了,要往上追封四代。穷人家搞不了,但一旦有条件就要修祠堂,整理族谱。皇家昏定晨省,穷人家搞不了,但老头子一发怒,当儿子的就得乖乖跪下。表达方式有区别,但“礼”这个核心不变。
强调礼仪之邦,是为了区别于夷狄。礼仪是华夏与夷狄最重要的区别,没有之一。孔颖达认为,“华”指的就是礼仪之大。与血统无关。而这种严格的华夷之分,最终也延续下来成为了“礼”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