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忠”具有尽心尽力、忠贞不贰、坚守正道等含义。在现代社会,“忠”就是指忠诚精神、奉献精神、爱国精神、敬业精神。忠的对象是国家、民族,是正义事业,而不是有权势的个人。爱国精神是指热爱祖国的人民、土地、文化,并为之奉献的精神,是当代中国需要大力倡导的精神。在历史上,有荀子的“苟利社稷,不求富贵”,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的“精忠报国”,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忠”的精神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是违背道义的愚忠,对有权势的个人的绝对服从,个人崇拜等等,这些现象必须根据仁、义、智、毅的原则进行纠正。倡导“忠”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忠于祖国、敬业奉献的民族品格。
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忠经·天地神明章》:忠者,中也,至公无私。天无私,四时行;地无私,万物生;人无私,大亨贞。忠也者,一其心之谓矣。为国之本,何莫由忠。
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