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还是浅谈孔孟之道 [复制链接]

1#
众所周知,孔核心谈“仁”,实则是本着“独善”之人为论,但古今三千,善恶皆有之,所以独善对于现在来说,其实是一个极端的处事论点。孟也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提出“义”,重于事意其义,事将不就。把孔孟之道反映到现在的世界,可见也越来越牵强。
举个例子: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一个人如果真正立志于道,这个“道”不是出家当和尚、当神仙的道,而是儒家那个“道”,换句现代话来说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把孔子这句话翻译,那就是:一个人如果志于这个道,而讨厌物质环境艰苦的话,怕自己穿坏衣服,怕自己没有好吃的,简而言之,立志于道的人而贪图享受,还有没有什么可谈的呢。言下之意就是因为他的心志已经被物质上的欲望强占了。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意志,会被物质环境引诱、转移的话,无法和他谈学问、谈道。
可我认为,人无欲,不成人,七情六欲为人之常情。古论君子也,寡欲,但人天性,有欲有求,遂称“梦想”,“理想”,这两者岂不冲突?有欲之人,无法独善其身?所以“古为今用”的观点应该还得先记着:慎思之,明辨之。
历史的产物已经不适合现代了咩,也不一定,古代之所以轻欲,莫过于需求之低,现代人去穿越古代必定苦于需求,当然,三观不同,苦乐感受也不同。现代社会,物欲横流,司空见惯,随波逐浪,重得重失。历史的产物,有些的需要改变,有些的需要继承,有些的你无法搬运,但也不能销毁,也不能超越。
人思想解放以来,强调自由,人本随性而为,古今相悖,求欲求欢,何陋之有?
.
哔哔哔潜水党第一次发帖,鉴于孔孟之道吧“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贴悟,以此拜吧,初出茅庐,文嫩笔生,不对之处还请指出和谅解。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