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1)华侨参与组织,1894年11月24日,兴中会有20多名华侨参加,该会成立后,广州、横滨、台湾、河内、旧金山、南非等地成立分会。据统计,同盟会成立前,兴中会300多会员中,华侨占219人。1905年8月,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它在国外的组织纷纷建立(越南西贡、新加坡、槟榔屿、吉隆坡、马六甲、沙捞越等地)。1908年在新加坡建立南洋支部,后移到槟榔屿。1910年在旧金山成立美洲支部,有15个分会;在欧洲、澳洲、非洲也有相应组织。各地同盟会在宣传革命、准备武装起义和筹集革命经费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2)参与革命宣传,革命派在海外的报纸主要有《民报》、檀香山《自由新报》(1908,卢信)、旧金山《美洲少年周报》(李是男、温雄飞等,后改为《少年中国晨报》)、加拿大《大汉日报》(冯自由)、新加坡《图南日报》、槟榔屿《光华日报》、曼谷《暹华日报》、仰光《觉民日报》、爪哇《前锋报》等,都是华侨倡办。另外还创办许多书报社,宣传革命,联络侨胞。(3)经济上支持革命,1894—1912年分四个时期: 1894—1905年,檀香山华侨首先作出贡献,华侨捐助款数总共3.2万港元。1905—1908年河口起义,南洋华侨贡献最大,华侨捐款数量比第一阶段大为增加。1907年孙中山在西贡的一次演讲就筹集了3.5万元。1908—1911年黄花岗起义,为筹划黄花岗起义,各地华侨共募捐18.7万。黄花岗起义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各地华侨掀起捐款热潮。1911年5—7月,孙中山在美国筹款14.4万美元;武昌起义后,新加坡保安会送5万元给孙中山,缅甸华侨短期内捐款20万元,秘鲁华侨10月16日成立筹饷局,4天内收到捐款12535元。各省独立后,一些省份也得到华侨支持,新加坡广东救济会捐款20万给广东督政府,新加坡福建保安会在陈嘉庚主持下筹款10万交给闽督。据当时广东财政司报告,1911年11月9日—1912年5月底,华侨支持广东光复和革命政权的捐款、借款达175.8万元。临时政府时期,得到美洲、东南亚华侨的捐款援助,缓解了它的财政困难。
抗日战争时期: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各种华侨抗日救国团体,逐渐消除成见,在民族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日益团结,建立了支持抗战的救国联合战线。 开展国际活动,争取国际援华。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重点是揭露日本侵华,反对国民党政府不抵抗主义;响应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呼吁国际友邦主张正义,制裁日本侵略暴行。 从“七七”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是宣传的高潮期。重点揭露日本侵华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鼓励华侨捐款献物回国参战;声讨汪精卫卖国投敌,谴责国民党顽固派搞摩擦分裂,呼吁全世界民主国家开展援华及反法西斯斗争,坚定抗战必胜信心。太平洋战争爆发到抗战胜利,重点放在宣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反对国民党独裁,争取民主。在开展国际统战活动方面,华侨以民间交往的形式,在各阶层外国人士中开展抗日援华的国际统战工作。在欧洲,华侨经常同国际友人一起集会,共同讨论援华事宜,并参加各种类型的国际会议,开展广泛的援华统战活动;在美国,1938年6月华侨发起“一碗饭”援华募捐活动,一些地方还组织了美国救济中国难民联合会。这场运动不仅募得约100万美元巨款,而且得到了美国各阶层对华的支持,客观上起到了国际统战的作用。 开展抵制日货等活动。“九•一八”事变后,抵制日货活动。全面抗战后,世界各地抵制日货运动走向高潮。一些地区建立了抵制日货的专门组织。
祖国建设方面:侨汇为眷属提供了重要的生活来源;对弥补旧中国的贸易入超、平衡国际收支、促进国家经济建设有积极作用;对繁荣家乡经济、发展文化公益事业有显著作用;它是海外侨胞与祖国和家乡联系的重要渠道,激发了海外赤子爱国爱乡的热情。兴办文教和公益事业 ,比较突出的有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在祖国地区遭受灾害时,华侨在世界各地开展赈灾募捐活动,积极支援灾区。
以下具体举一例加以说明。
仓夷: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念初中二年级的仓夷,对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非常愤怒,对祖国人民遭受的苦难深感悲痛。他怀着一颗爱国心,向父母亲提出要求回国参加抗战。父母亲同意仓夷回国抗战。年仅16岁的仓夷告别父母亲和未婚妻朱秀金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由于仓夷的出色工作,他成为晋察冀边区深受读者尊敬和爱戴的优秀记者之一。1945年8月,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仓夷因在抗战中立有功绩,1946年,以归侨优秀青年记者,当选为察哈尔省人民代表,并任新华社总社特派记者,赴北平分社和《解放》三日刊工作。不幸当年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于大同县党留村,年仅25岁。仓夷把一生献给了党的革命事业和抗日卫国事业,其爱国事迹值得后人永远纪念。
由此可见,华侨的爱国主义贯穿整个中国近现代史。当然,爱国并不是嘴上说说,真正的应该是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历史的印记恰是华侨同胞们的爱国主义最好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