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儒家思想与国学 [复制链接]

1#
  一说起国学,看到很多人,特别是青年人对此不屑一顾,认为没有实际意义!一说起国学的主要经典——“四书五经”更是大为反感,认为那些是糟粕,是愚弄老百姓的东西,是统治阶级用来愚民的工具。  
  看到我们的国学被我们自己如此轻视,令人万分痛心。造成如今这种局面并不能怪我们的国人,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孔孟思想在两千多年间一直被歪曲,不客气的说一直都讲错啦!这种错误最晚可以追溯到唐宋以后,但其实还可以往前推,至少可以向前推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政治化的时候,甚至还可以继续往前推!其中最主要的歪曲就是将儒、道分了家,本来在秦汉以前儒、道是一体的,但到秦汉以后就被硬生生的分开了。   
  还有很多人把国学仅仅看做是孔孟思想,这也是错的。孔孟思想只是国学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并非全部,国学还包括宗教学、文学等等很多方面,就算单从哲学角度来看这种理解也太狭隘啦。除此之外还有道家、墨家、法家等很多组成部分。在中国政治历史上,其实历代引用的更多的是道家思想,这一点请注意!并不是一般人认为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每逢变乱,最终拨乱反正所使用的都是道家思想;而天下太平了,就开始使用儒家思想治国了,这点十分关键,我们做为中国人不可不知。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最好的为人之道无疑是“内修黄老外尊儒”,所以我说,儒、道二家看似独立,实际上是一体的。   
  中国哲学主要可以分为两大历史时期,在魏晋之前主要是先秦诸子百家,其中最主要的是儒、墨、道三家,从魏晋开始直至唐代逐步演变成了儒、释、道三家。其中“释”就是由印度传来的佛学,它从东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一直到宋代为止。儒、释、道不仅仅限于哲学范畴,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有他们的影子。   
  佛学你可以不喜欢它,可以不去学它,但社会缺不了它。佛学如今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道家思想就好比是医生,平时可以不去理他,但生了病就一定要去看医生。在中国历史的变乱时期,要拨乱反正就一定要用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以及天文、地理、医药等,无所不包。  
  儒家思想则可以指导我们每个人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帮助我们更好的立足于这个社会之中。简单来说,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修身、养性、齐家、治天下),告诉你该如何为人处事;开拓自己的思维......
  我们现在倡导国学并不是要让历史倒退,而是以科学的方法、现实的观点去重新认识它,重新审视它。在传统文化中还是存有糟粕的,所以我们要学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精进自身”,真正把我们的国学发扬光大!

    孔子在人类历史上首创私人办学,创造了完整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开创了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新道路,对推动社会发展具有巨大进步作用。“因材施教”不仅满足了当时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历史需求,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看,它建立在心理学、生理学和社会学基础之上,是一种追求高效率的教学原则。        
  1988年,7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召开会议,探讨和平、发展、环境、民族、宗教、信仰等一系列国际问题。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瑞典人汉内斯·阿尔文教授在发言中说:“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回到20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民族矛盾、宗教冲突、战争、社会矛盾、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等,几乎均属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问题。《孔子研究》主编、山东大学教授蔡德贵认为,孔子提出“和为贵”,“和”的基础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的建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以儒学价值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求和谐、盼安定,对于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营造学习中华文明的氛围,从而使年轻一代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日后成长奠定好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激烈市场竞争方面,深入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很有必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