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关闭
安全选项
安全提问(未设置请忽略)
母亲的名字
爷爷的名字
父亲出生的城市
您其中一位老师的名字
您个人计算机的型号
您最喜欢的餐馆名称
驾驶执照的最后四位数字
找回密码
记住我
我的中心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切换到窄版
论坛
会员
搜索
帮助
快速搜索
帖子标题
作者
版块
国学基金会
»
论坛
»
中华义理总坛
»
中国传统礼教(一)——起源
论坛
中华义理总坛
仁坛
义坛
礼坛
智坛
信坛
忠坛
孝坛
廉坛
毅坛
和坛
返回列表
查看:
577
|
回复:
1
中国传统礼教(一)——起源
[复制链接]
发送短消息
UID
15910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武科大陈欣
组别
注册会员
生日
帖子
5
积分
60
性别
注册时间
2016-11-01
1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6-11-09 11:30
|
只看楼主
中国传统礼教(一)——起源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和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教,即以礼为教化,因其重视名份和地位,又称为名教。《孔子家语》称:“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意思是说:敦厚的礼教,可以使人远离罪恶和疾苦,使民众生活的长久。清代学者淩廷堪说过:“上古圣王所以治民者,后世圣贤之所以教民者,一礼字而已”,意思是说:上古圣王治理民众的方针,以及后世圣贤教育民众的方法,都可以最终归纳为“礼”这一个字。
中国礼教有几千年的历史,上可追溯至周朝,古代圣贤依八卦定礼仪,按照天地运行的规律、法则定制人类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礼制。《周礼》是记载古代设官分职的典籍,共记载了王室大小官377名,并详列各官的职权。《仪礼》是记载冠、昏、丧、祭、朝、聘、燕享等等典礼的详细仪式的典籍,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礼仪,提倡一种有等差的人伦礼仪。《礼记》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春秋末年,礼崩乐坏,面对社会的沉沦和纷乱,“克己复礼”成了儒家先圣孔子的毕生追求,而随着儒学在后世中国逐步确立核心文化地位,礼教实际演化为孔孟之道总的概括,人在家庭、社会和朝廷都要讲名份及相应的责任,即男男、女女,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君君、臣臣等,仿效天地运行,成为人道。
中国传统社会,就是家人礼教社会,它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特征与西方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比起西方的宗教,礼教的影响则更广泛和更深远。礼教规范社会的方方面面,小到父子相处、夫妻相处,大到社会政治中君臣相处,臣民相处;小到日常百姓的婚丧嫁娶,大到国家的外交、军事。在中国周边的亚洲各国,有的从中国传入礼教而没有达到中国礼教的高度,有的虽有一部分中国礼教之实,但没有中国礼教之全,礼教在世界上,是中国特有而为其他各国尤其是西方各国所没有的。实际上,因儒家的礼教制度才能延续中华文明一直到了民国时期,中国历代皇朝,礼教维系着道德,礼教在家族伦理在,亡朝不亡国,而家族礼教伦理还同化了征服中原的鲜卑、满族等民族的人。
中国近现代以来,关于传统文化,也许再没有比礼教更被诅咒、被糟蹋、被骂得狗血喷头的事了。“礼教吃人”几乎成了不问自明的真理。
然而,在长达五千年的漫长岁月里,是礼教在一直治理着中国。就像西方几千年治理没离开过宗教一样,中国几千年治理也没有离开过礼教。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民族丢掉教育、毁灭文化而可以成为强大的国家民族的,特别是维系他们国家民族之生存根基与生命精神的文化。礼教就是中华民族的根系。
分享
转发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6012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武科大熊俊杰
组别
注册会员
生日
帖子
6
积分
61
性别
注册时间
2016-11-09
2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6-11-09 14:51
|
只看该用户
在长达五千年的漫长岁月里,是礼教在一直治理着中国。就像西方几千年治理没离开过宗教一样,中国几千年治理也没有离开过礼教。
TOP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返回列表
高级编辑器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默认表情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帖
登录
|
注册
发表回复
查看背景广告
隐藏
发新主题
论坛
中华义理总坛
仁坛
义坛
礼坛
智坛
信坛
忠坛
孝坛
廉坛
毅坛
和坛
TOP
设置头像
个人资料
更改密码
用户组
收藏夹
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