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之谈 [复制链接]

1#
一般认为,礼仪的起源,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而我们中华古国曾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周公就制礼作乐,后来经孔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汉以后,《仪礼》、《周礼》、《礼记》等礼乐文化的经典被先后列入学官,成为古代文人必读之书。礼仪是“礼”的重要组成部份之一。
中国的“礼乐射御书数”传统六艺中,“礼”字第一,充分说明了中国人重视礼仪的传统。《论语》上有一则故事,孔子警告儿子孔鲤说:“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如果不学礼的话,是没有办法立足的。”家喻户晓的《三字经》中指出,做儿女的,从小时候起,就应熟习在不同场合的各种礼节,学习礼节仪文之事。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古训”、 “家训”、“学规”中,也都有大量的关于日常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礼仪规范。
人与人交往,如何称呼对方,彼此如何站立,如何迎送,等等,都有礼的规定。即使是吃饭,也应该在举手投足之际显示出自己的修养,称之谓食礼。行为合于礼,是有修养的表现,反之则不能登大雅之堂。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二、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三、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四、拜贺庆吊之礼——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
五、饮食之礼——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等等。
然而,中国的礼仪不同于西方的礼仪。在西方人眼里,礼仪通常是一种风俗,是依据居民组或地域差异来区别的风俗。而中国的礼仪是传统文化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核心是礼。在中国人眼里,礼是可依据及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一种精神,是社会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准则,中国的礼蕴含着特殊意义。首先,中国礼仪的政治意蕴。古人认为,礼是“国之干也”、“政之舆也”,是为政者“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的依据,是保持政令通畅、政治稳定的重要手段。那么政治意蕴主要包含两个方面:既是一种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政治秩序,也是一种有利于保持政令畅通的政治手段。接着,中国礼仪的道德意蕴。仪和道德的结合是中国传统礼仪的重要特征。从某种意义说,中国传统礼仪也是一种道德文化,学习和遵守礼仪是达成善良人格的重要途径。“立于礼”是为人之善,即以礼为做人的根本;“行于礼”是处事之善,即以礼为做人的准则;“让于礼”是交往之善,即以礼为交往的准则;古人阐述礼与德的关系,一方面,礼是德的基础。“礼者,德之基也”,“人而无礼,焉以为德。”礼的观念和意识应该是道德行为发生的基础。令一方面,礼是德的规范。“礼者,所以正身也”,礼是一种道德规范和道德意识,礼仪属于行为活动的范畴,是一种行为道德。最后,中国礼仪的社会意蕴。礼仪可以通过社会评价和内心反省来调节和控制社会。
而如今,我们虽然都是处在21世纪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有人说:“传统礼仪已经过时了。”但我觉得中国的传统文化礼仪仍具有现代价值。我们可以通过礼仪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发掘传统礼仪中的道德规范,教育广大公民讲礼貌,重礼节,以礼待人;教育各行各业人员爱岗敬业,尊重服务对象,遵守职业道德,从而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同时通过礼仪改善社会调控方式等。
总之,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有一种审视的态度,任何的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都是不理性的。对此,许多专家学者也表示,抢救和弘扬传统文化不是复旧和倒退,而是要更好地认同与养护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并从中找到它的现代价值。
中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包含“天下为公”的理想,济世救民的情怀,忠孝信义的道德,舍生取义的品格,自强不息的意识,以及力行实践的精神等。这些宝贵的传统礼仪文化精华,至今仍具有积极意义。我们继承和发扬优秀礼仪文化,就要在在待人接物方面,讲究尊老爱幼,热情待客,礼尚往来;在交友方面,提倡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君子之交淡如水”;在经贸领域,应当诚实守信,童叟无欺,一诺千金。与此同时,我们要批判和扬弃传统礼仪文化中的糟粕,如男尊女卑、三纲以及不合时宜的愚忠愚孝等。我们在继承、发扬和传播我国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同时,也应当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西方礼仪文化精华,如女士优先、注重实效以及竞争意识等,藉此充实和丰富我国现代礼仪文化,进而创造更先进的精神文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