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孔子仁说 [复制链接]

1#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理想人格学说中的最本质的东西,是“爱人”与“知人”的统一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一致的思想。这一思想的进一步展开,又包含着道德理 想与人的知识水平、智慧力量的相互依存与统一,同时还包含着道德信念与情感、意志的统一。正是孔子的这一“仁智统一”说,奠定了儒家主体人格修养论的基 础,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品格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分享 转发
TOP
2#

从仁合一之全德说仁   ------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安仁”是情感上的“心安”,仁本来就在心中,“安”是自安,即以仁为安。只有自己心中充满了仁,按照仁的要求去做,才能心安,从外面得来的东西,不能说心安。比如说,我得到了某种知识或某种东西,不能说安于知识或安于某种东西,只有符合心中之仁,才能说心安。安是一种情感状态,一种心理感受,也是一种自我评价。一个人做了符合仁的事,就自然能够心安,不会受到良心的谴责而愧疚;如果做了违反仁心的事,就不能心安,会受到谴责而感到愧疚,真时就需要“内自讼”,做到“内省不疚”
TOP
3#

仁与知的关系是孔子仁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孔子有时是仁知合说,有时是仁知分说,在不同情境下有不同说法。在仁知合说的情况下,仁就是心德或心之全德,其中包含了知的成分,但以情感为基本内容。
最后编辑武科大郭珈境 最后编辑于 2016-11-04 23:39:59
TOP
4#

如果喜欢有智慧而又不愿意学习,就会空荡荡的无所得。仁德不仅需要“安仁”,即情感上安于仁,而且需要“利仁”,即智性上利于仁,为的是避免盲目性,不至于使仁成为无原则的情感冲动或小恩小惠之类的东西。
TOP
5#

孔子仁学认为,要实现全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实现的手段是以个人主观努力为主,先求诸己,后推己及人,最终影响全社会。孔子主张,个人在实现自我的同时,应当尊重他人自我实现的意愿,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人的社会性来说,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矛盾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一切纠纷由此开始,一切斗争也由此发生,孔子提出的推己及人的方式,正好可以缓解这些矛盾,使人与人的关系达到合理乃至和谐。推己及人充分表明了孔子仁学对以自觉、自强、自为为前提的人的主体性认识的加深。
TOP
6#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孔子待人之仁实现的基本方式和手段,充分体现了孔子仁学是在尊重每个人人格的前提下,而把协调人际关系视为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途径,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
TOP
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映了人性的内在要求,也就是说,为了求得人际关系的和谐,必须充分顾及他人的情感需求,不能以伤害别人的情感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不能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利益,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应当谨慎自己的言行举止,做事要尽心尽力,使日常的道德修养达到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是孔子仁学道德伦理层次上的要求,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它要求自己有所“立时,也要使他人有所’.立气自己有所“达”时,也要使他人有所“达”。时至今日,孔子的这些主张仍有积极意义。
TOP
8#

从孔子的“仁”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可以这样来思考华夏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和发展的轨迹。“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含蓄而公正、大度而无私的治学品格,使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日臻完善,而不像许多西方学者,以推翻别人、甚至全盘否定先师的理论来构建自己全新的知识体系,尽管这种思维向度对一种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批判与发展作用,但那却不是我们民族的风格。
TOP
9#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述而不作”而最终得以使先辈之学“集大成”,已率先垂范,而不失为继承和发展华夏文明的光辉师表,使春秋时代中华文化的经验及其智慧得到总结和升华。“仁”学正是沿这种中国式的文化发展之路前行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