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华传统礼教的生命力 [复制链接]

1#
                中华传统礼教的生命力

    “非礼勿视,非礼无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孟子离娄章句下》
    
     中华古国曾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周公就制礼作乐,后来经孔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汉以后,《仪礼》、《周礼》、《礼记》等礼乐文化的经典被先后列入学官,成为古代文人必读之书。礼仪是“礼”的重要组成部份之一。
 

中国礼教凸显的变化有三个阶段:一是先秦儒家首先以礼教代宗教;其次是汉代礼教的天神化;第三是宋元明清礼教的天理化。——这即是中国礼教形成宗教的全过程。中国礼教思想所涉之范围,略就科学方面而言,即涉及哲学、伦理学、政治学、法律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风俗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宗教诸如此类;略就内容方面而言,约涉及仁礼关系、礼教、礼制、君权、父权、夫权、男权、女权、参政、宗法、男系、血统、亲戚、亲疏、别爱、兼爱、婚姻、恋爱、多妻、多夫、贞女、节妇、忠臣、孝子、女才、女学、丧服、缠足、奴婢、妓女、宦官、人欲、天理、生理、情感、家庭、遗产、人格、人道、人权诸如此类。

     在现代社会,“礼”是一种来自于中国五千年积淀的的传统,并且被深深烙上了时代的印记,其实也是一种为人做事的规矩,而且这种规矩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是为人们所认可的,是符合里的标准的并且不因时代的进步而失去其应有的作用。

人与人交往,如何称呼对方,彼此如何站立,如何迎送,等等,都有礼的规定。即使是吃饭,也应该在举手投足之际显示出自己的修养,称之谓食礼。行为合于礼,是有修养的表现,反之则不能登大雅之堂。

    其实,礼貌、仪表、风度是反映一个人文化素质和修养高低的重要方面。《礼记》中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不是语言的有无,而是礼,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有一种审视的态度,任何的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都是不理性的。对此,许多专家学者也表示,
抢救和弘扬传统文化不是复旧和倒退,而是要更好地认同与养护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并从中找到它的现代价值,使其具有更强健的生命力。
分享 转发
TOP
2#

棒棒棒!楼主真棒!!!!!!!!!!!!!!!!
TOP
3#

中华国学经典是随历史长期发展起来的,能够源远流长也是有其自身的积极意义体现,但是不可否认中华历史礼教中的确存在着许多与现代社会不相符合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在弘扬历史经典的时候擦亮眼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